中醫(yī)古籍
  • 《臨床生物化學》 四、疾病時血漿蛋白質變化的圖譜特征

    (一)關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急性時相反應蛋白(acutephasereactants,APR)包括AAT、AAG、Hp、CER、C4、C3、纖維蛋白原、C-反應球蛋白等等。其血漿濃度在炎癥、創(chuàng)傷、心肌梗死、感染、腫瘤等情況下顯著上升。另外有3種蛋白質: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轉鐵蛋白則出現(xiàn)相應的低下。以上這類蛋白質統(tǒng)稱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這一現(xiàn)象可稱為急性時相反應。這是機體防御機制的一個部分,其詳盡機制尚未十分清楚。

    當機體處于炎癥或損傷狀態(tài)時,由于組織壞死及組織更新的增加,血漿蛋白質相繼出現(xiàn)一系列特征性變化,這些變化與炎癥創(chuàng)傷的時間進程相關,可用于鑒別急性、亞急性與慢性病理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與病理損傷的性質和范圍也有相關。

    例如單純的手術創(chuàng)傷,C-反應蛋白及α1抗糜蛋白酶在6-8小時內(nèi)即上升。繼之在12小時內(nèi)α1AG上升。在嚴重病例繼之可見到AAT、Hp、C4及纖維蛋白原的增加,最后C3及CER增加,2-5天內(nèi)達到主峰,同時伴有PA、Alb及TRF的相應下降。如無并發(fā)感染,則免疫球蛋白可以沒有特殊變化,α2MG亦可無變化。因此結合后幾項可以作為監(jiān)測患者有否伴隨失水及血容量變化的指標。以上變化可用表2-5簡示。

    表2-5 手術創(chuàng)傷后APR的變化

    血漿蛋白質6-8小時12小時24小時2-3天1周前白蛋白↓↓↓↓白蛋白↓↓↓α-脂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α2巨球蛋白銅藍蛋白結合珠蛋白↑↑↑↑血紅素結合蛋白↑轉鐵蛋白↓↓↓↓C3↑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

    空格表示無變化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APR變化常與時間進程及損傷程度相關。一般也可分為3個時期:

    1.損傷早期C-反應蛋白、αAG、α1AT,α1AC、Hp及纖維蛋白原均很快上升,3周左右逐步恢復正常。

    2.PA、Alb、TRF、α-脂蛋白、IgG5天內(nèi)明顯下降,3周左右逐步恢復。

    3.C3、CER中等度增加,2周達高峰,C4、α2MG、IgM變化較小。

    其中C-反應蛋白、α-糖蛋白及結合珠蛋白3項與梗死區(qū)大小和血清酶的變化呈一定相關。以上現(xiàn)象目前的解釋是:在損傷和炎癥細胞釋放某引起生物活性介質,有證據(jù)提示是一些小分子的蛋白質,如白細胞內(nèi)源性介質(leukocyticeudogenousmediators,LEM)等參與,目前知道有白細胞介質(interleukin)IL-6,腫瘤壞死因子α及β,干擾素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蓪е赂渭毎猩鲜龅鞍踪|的合成增加,以及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轉鐵蛋白在肝細胞中的合成減少。

    (二)風濕病

    風濕病可表現(xiàn)急性或慢性炎癥過程,包括多方面的變化。炎癥主要累及結締組織,但可伴有多系統(tǒng)的損害。患者血漿蛋白的異常改變主要包括急性炎癥反應和由于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系統(tǒng)增強的反應,其特征為:①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別是IgA,并可有IgG及IgM的升高;②炎癥活動期可有α1AG、Hp及C3成分升高。

    (三)肝疾病

    肝是合成大多數(shù)血漿蛋白質的主要器官,肝的枯否細胞可參與免疫細胞的生成調節(jié),因此肝疾病中可以影響到很多血漿蛋白質的變化。在急性肝炎時,可以出現(xiàn)非典型的急性時相反應,如乙型肝炎活動期AAT增高,α1AG大致正常,而Hp常偏低,IgM起病時即可上升,PA、Alb往往下降,特別PA是肝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肝硬化時可有以下特征:①IgG出現(xiàn)彌散性的增高,以及IgA的明顯升高;②α1AT是肝細胞損害的一個敏感指標,升高顯著;③C-反應蛋白、CER及纖維蛋白原輕度升高;④α1AG、Hp、C3可由于肝細胞損害而偏低;⑤PA、Alb、α1脂蛋白及TRF明顯降低;⑥α2MG則可出現(xiàn)明顯地增高。其全貌可參見表2-6。

    (四)選擇性蛋白質的丟失

    腎病患者或某些腸道疾病患者,??蓪е卵獫{蛋白質丟失。其量常與蛋白質的分子量相關。小分子量的白蛋白丟失最為明顯,而大分子量的蛋白則可有絕對含量的增加(由于肝細胞補償性的合成增加)。其特征往往表現(xiàn)為:①Alb明顯低下,同時PA、α1AG、αAT及TRF下降;②α2MG、β-脂蛋白及Hp多聚體的增加(Hp2-1、Hp2-2);③免疫球蛋白中Igg 降低,而IgM可有增加。

    至于嚴重腎病致腎小球失去分子篩作用,或嚴重腸道炎癥導致非選擇性的蛋白丟失,以及全血喪失均可表現(xiàn)為廣泛的低血漿蛋白質血癥。這類全低血漿蛋白質圖譜也可以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全血稀釋及營養(yǎng)不良時見到。

    (五)妊娠期及高雌激素血癥

    正常妊娠時表現(xiàn)為:①PA、Alb、α1AG及IgG略有降低;②α1AT、CER、TRF及纖維蛋白原有顯著增高。α1-脂蛋白可有中度增加。

    在用雌激素治療的個體以及口服避孕藥者,可有類似上述血漿蛋白質圖譜。

    表2-6 幾種疾病時血漿蛋白質的變化圖譜

    乙型肝炎肝硬化選擇性蛋白丟失妊娠與高雌激素血癥前白蛋白↓↓↓↓白蛋白N或↓↓↓↓α-脂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銅藍蛋白N↑↑↑結合珠蛋白↓N↓N轉鐵蛋白↓↑↑β-脂蛋白C3N↓N纖維蛋白原N↑↑IgG↑↓IgA↑↑NIgM↑N↑NC-反應蛋白N電泳圖譜特征PA帶↓Alb略↓αβ不規(guī)則↑寬γ帶(有時可與β融成一片PA明顯↓Alb明顯↓ 寬γ帶Alb明顯↓α2↑β↑γ↓Alb略↓α2↑β↑

    (六)遺傳性缺陷

    血漿蛋白質的遺傳性缺陷,包括個別蛋白質發(fā)生變異或其量的完全缺乏與基本缺乏。這一現(xiàn)象多數(shù)是由于編碼的相應蛋白質基因發(fā)生遺傳上的突變或缺失。舉例如下:

    1.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病,患者血漿中α1AT可僅為正常的10%,是一種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雜合子患者血清中αAT含量也低于正常。由于α1AT占α1區(qū)帶中蛋白質的大部分,這種異常在血清電泳中可以初步識別。進一步作免疫化學檢查可以確診。

    2.結合珠蛋白缺乏病。

    3.轉鐵蛋白缺乏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4.銅藍蛋白缺乏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5.補體成分缺失,此病少見?;颊呖赏耆狈δ撤N補體成分,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6.免疫球蛋白缺乏,可表現(xiàn)為反復感染,可有一種或多種免疫球蛋白的缺陷。如無γ球蛋白血癥或低γ球蛋白血癥,全部免疫球蛋白組分均可降低。

    7.無白蛋白血癥,為極罕見的遺傳病,完全缺乏時患者可以不發(fā)生嚴重癥狀,這是由于球蛋白代償性的增加。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