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筀筍

    拼音注音Guì Sǔn出處

    汪穎《食物本草》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筀竹。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或平原。分布臺灣。

    原形態(tài)

    筀竹(《唐本草》),又名:桂竹(《本草圖經(jīng)》)。

    稈直立,高10~20米,直徑3~8厘米,綠色,幼時(shí)被以白色蠟粉?;X鞘棕紫色,有淡紫黑色之斑點(diǎn)及斑紋,并覆有白色蠟粉;籜耳及鞘口均無縫毛;籜舌高2毫米,背面具微毛;籜葉狹長,呈帶狀,長2~8厘米,寬3.5~8毫米,先端漸尖。枝條在稈下部及最上部均為每節(jié)1枝,中部則為2~3枝。小枝有葉3~5枚;葉鞘縫毛發(fā)達(dá);葉舌背部被微毛;葉片披針形,長8~17厘米,寬10~23毫米,先端漸尖,基部作楔形收縮,葉背中脈上具毛茸,尤以近基部處為甚,葉緣具細(xì)鋸齒而粗糙?;ㄖ呷~,小穗?yún)查L約5厘米,著生枝端;佛焰苞橢圓形,長約2厘米,外面具毛,邊緣生微毛,先端具1枚針形而長約1厘米之縮小葉;小穗含花2~3朵,長約3厘米,中部花成熟,穎1枚;外稃先端銳尖;內(nèi)稃較外稃稍短,先端具2裂;雄蕊3,花絲伸出花外而下垂,花藥黃色,線狀,長9~10毫米;子房卵狀平滑,具短柄,花柱1,柱頭1或2枚?;ㄆ?~5月。筍期3~5月。

    化學(xué)成分

    含戊聚糖、木質(zhì)素、半纖維素、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及大量阿拉伯糖。

    性味

    《綱目》:"甘,寒。"

    功能主治

    汪穎《食物本草》:"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發(fā)生之義。"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ō Luó Gēn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鳳梨科植物鳳梨的根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anas comosus(L.)Merr.[Bromeliaco-mosa L.;A.sativus Schult.et Schult.f]采......
  •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番婁子、露兜子、地菠蘿、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shí)圖考》,以露兜子為名。云:“露兜子產(chǎn)廣東,一名波羅,生山野間,實(shí)如蘿卜,上生葉一簇,尖長深齒,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jié)子......
  • 《中藥大辭典》: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jié)(《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tuán)(《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
  • 《中國藥典》: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
  •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見“蓖麻子”)、根及葉入藥。夏秋采根及葉,分別曬干或鮮用。性味葉: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葉:消腫拔毒,止癢。治瘡瘍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