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紅細胞直徑一般用測微器在顯微境下直接測定。由于每個紅細胞的直徑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須測定500個紅細胞的直徑,才能求出紅細胞平均直徑。根據(jù)紅細胞直徑數(shù)據(jù)繪制出紅細胞大小分布的曲線,稱為Price—jones曲線。正常人及不同病因P-J曲結特點見圖2-4。
圖2-4 紅細胞大小分布曲線
[方法學評價]
紅細胞直徑測定簡單易行,不需特殊設備,對貧血的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但由于血涂片厚薄不同及推廣技術差異,常使紅細胞產生人為的變化;病理形態(tài)的紅細胞也影響準確的直徑測定,且往往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血細胞分析儀右根據(jù)測定量的單個紅細胞體積,計算出體積的變異系數(shù)即RDW(見第三節(jié)),能夠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程度,結合紅細胞體積直方圖分析,對貧血和鑒別診斷更有價值。
[參考值] 平均細胞直徑6.7-7.7μm
[臨床意義]主要用于貧血的鑒別診斷:小細胞性貧血時,紅細胞直徑小于正常參考范圍,曲線峰頂向左移,反之大細胞性貧血時峰頂右移,如有紅細胞大小無不均時,見Price-Jones曲線基底部增寬,如果是正常細胞性貧血時,紅細胞平均直徑及其Price—Jones曲線圖形與正常人的曲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