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空青

    《中藥大辭典》:空青拼音注音Kōnɡ Qīnɡ別名

    青油羽、青神羽(《石藥爾雅》),楊梅青(《本草圖經(jīng)》)。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石,成球形或中空者。

    歸經(jīng)

    《本草經(jīng)疏》:"入肝。"

    性味

    甘酸,寒。有小毒。

    ①《本經(jīng)》:"味甘,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甘酸。"

    ③《別錄》:"酸,大寒,無毒。"

    ④《玉楸藥解》:"味苦,性寒。"

    注意

    《藥性論》:"畏菟絲子。"

    功能主治

    明目,去翳,利竅。治青盲,雀目,翳膜內(nèi)障,赤眼腫痛,中風(fēng)口歪,手臂不仁,頭風(fēng),耳聾。

    ①《本經(jīng)》:"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

    ②《別錄》:"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令人不忘。"

    ③《藥性論》:"能治頭風(fēng),鎮(zhèn)肝,瞳人破者,再得見物。"

    ④《日華子本草》:"漿能點多年青盲、內(nèi)障、翳膜,養(yǎng)精氣。其殼又可摩翳。"

    ⑤《范汪方》:"治中風(fēng)口歪不正,以豆許含咽。"

    用法用量

    外用:研細水飛點眼。內(nèi)服:研末,1~3分。

    復(fù)方

    ①治眼疏疏不明:空青少許,漬露一宿,以水點之。(《普濟方》)

    ②治眼黑翳覆瞳子膚起:貝子四枚(燒),空青一兩,礬石一兩(熬汁盡)。上三味末,取如黍米注翳上,日二。(《僧深集方》)

    ③治膚翳昏暗:空青二錢,蕤仁(去皮)一兩,片腦三錢。細研日點。(《圣濟總錄》)

    ④治雀目及內(nèi)外障眼,風(fēng)毒青盲、暴赤眼等:楊梅青(好者,水浴過,控干、研)、胡黃連(水浴過,為細末)各一分,槐芽(初出如雀舌時,不計多少,侯干為末)一錢半。三味同研勻細如粉,入龍腦一字許,更研勻,密收,每夜臥時,先溫水凈漱口,仰面臥,用葦筒子吹藥一字,入兩鼻中,但令如常喘息,便自睡著,眼中覺涼冷為妙,隔夜一次。(《圣濟總錄》空青散)

    ⑤治卒中風(fēng),手臂不仁,口歪僻:空青末一豆許,著口中,漸入咽即愈。(《補缺肘后方》)

    各家論述

    《本草經(jīng)疏》:"空青甘寒能除積熱,兼之以酸,則火自斂而降矣;熱退則障自消,目自明。耳者腎之竅,水涸火炎,故耳聾,腎家熱解,則火啟水生,而聲復(fù)聰矣。九竅不利,無非火壅,肝家有火,則血熱氣逆,故血脈不通,涼肝除熱,則精氣自益,陰足火清,則竅自利而血脈自通,精神自長矣。目赤痛、膚翳、淚出,皆肝氣不足之侯,益肝氣則諸證自除矣。其曰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者,皆以熱除則氣血和平,陰氣自復(fù),五臟清寧則諸證自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空青拼音注音Kōnɡ Qīnɡ別名

    青油羽、青神羽、楊梅青

    英文名Azurite (globular or hollow)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別錄》: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嵩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無時。

    2. 陶弘景:空青,越嵩屬益州,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益州諸郡無復(fù)有,恐久不采之故也。涼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fù)潦腥≈?。又以合丹,成則化訟為金矣。諸石藥中惟此最貴,醫(yī)方乃稀用之。

    3.《唐本草》:此物出銅處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石,成球形或中空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zurite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成因產(chǎn)狀與綠青(孔雀石)相似。當(dāng)溫度增高時,扁青(藍銅礦)可能變?yōu)榫G青(孔雀石),而當(dāng)干燥季節(jié),并在有足夠數(shù)量碳酸的條件下,綠青(孔雀石)可轉(zhuǎn)變?yōu)楸馇啵ㄋ{銅 礦)。共存有孔雀石、石英、褐鐵礦乃至其他粘土礦物。

    資源分布:產(chǎn)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青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或板狀。通常呈粒狀、腎狀、散射狀、土狀等塊體或被覆在其他銅礦之表面,呈深藍色。條痕為淺籃色。光澤呈玻璃狀、金剛石狀或土狀。半透明至不透明。斷口呈貝殼狀,硬度3.5-4。比重3.7-3.9。性脆。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類球狀,大小不一。藍色。表面不平坦。多數(shù)中空。

    化學(xué)成分

    主含堿式碳酸銅[2CuCO3·Cu(OH)2]。其中氧化銅(CuO)69.2%,二氧化碳(CO2)25.6%,水分(H2O)5.2%,尚含鉛、鋅、銅、鈣、鎂、鈦、鐵、鋁等元素。

    鑒別

    (1)取本品粉末,加入稀鹽酸,顯碳酸鹽的各種反應(yīng)。詳見“綠青”條。

    (2)本品具銅鹽的各種反應(yīng)。詳見“綠青”條。

    (3)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5.18(6),5.09(8),4.98(6),3.53(10),2.51(5)。

    (4)差熱分析曲線 吸熱390℃(大),980℃(大);放熱780℃(微),970℃(微);390℃(微)失重40%。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甘酸;寒;有小毒

    注意

    《藥性論》:畏菟絲子。

    功能主治

    涼肝清熱;明目去翳;活血利竅。主目赤腫痛;青盲;雀目;翳膜內(nèi)障;中風(fēng)口;手臂不仁;頭風(fēng);耳聾

    用法用量

    外用:研細水飛點眼。內(nèi)服:研末,1-3分。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空青甘寒能除積熱,兼之以酸,則火自斂而降矣;熱退則障自消,目自明。耳者腎之竅,水涸火炎,故耳聾,腎家熱解,則火息水生,而聲復(fù)聰矣。九竅不利,無非火壅,肝家有火,則血熱氣逆,故血脈不通,涼肝除熱,則精氣自益,陰足火清,則竅自利而血脈自通,精神自長矣。目赤痛、膚翳、淚出,皆肝氣不足之候,益肝氣則諸證自除矣。其曰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者,皆以熱除則氣血和平,陰氣自復(fù),五臟清寧則諸證自解。

    2.《本經(jīng)》: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

    3.《別錄》: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令人不忘。

    4.《藥性論》:能治頭風(fēng),鎮(zhèn)肝,瞳人破者,再得見物。

    5.《日華子本草》:漿能點多年青盲、內(nèi)障、翳膜,養(yǎng)精氣。其殼又可摩翳。

    6.《范汪方》:治中風(fēng)口歪不正,以豆許含咽。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Jiǎo Nán別名矮葉南、矮子南、小白花草、矮陀陀。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單葉地黃連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nronia unifoliolata Oliv.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原形態(tài)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中藥大辭典》:矮腳羅傘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別名雪下紅、珊瑚珠(《花鏡》),短腳三郎(《植物名實圖考》),小羅傘(《陸川本草》),矮茶風(fēng)、毛莖紫金牛(《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龍、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藥》)。出處《陸川本草......
  • 《中藥大辭典》: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云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 《中藥大辭典》:矮腳龍膽拼音注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小龍膽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較高山地的草叢中。分布云南、廣東等地。原形態(tài)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