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集驗(yàn)方》 治丹毒及赤白疹方

    作者: 洪氏

    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大者如手掌,甚者竟身癢,微腫。

    有白丹者,肉中起癢痛,微虛腫如吹癮疹起者,治之亦如赤丹法;有雞冠丹者,赤色丹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麥豆粒,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方說一名為茱萸火丹,治之如天火法;有水丹,由體熱過水濕搏之結(jié)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其中,喜著腹及陰處,治之亦如火丹法。其水丹著人足趺及 脛間者,作黃色如火丹狀,經(jīng)久變紫色,不治皆成骨瘡也,無毒,非殺人疾,若成骨瘡,即難瘥也。經(jīng)言∶風(fēng)邪客于肌中,則肌虛,真氣發(fā)散,又被寒氣搏皮膚,外發(fā)腠理,開毫毛,淫淫氣妄行之,則為癢也。所以有風(fēng)疹風(fēng)瘙疾,皆由于此

    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蚤吮,煩癢,劇者連連重沓壟腫起,搔之逐手起。有白疹者亦如此證也

    升麻膏,治丹毒腫熱瘡方。

    升麻 白蘞 漏蘆 芒硝(各二兩) 黃芩 枳實(shí) 連翹 蛇銜(各三兩) 梔子(二十枚) 蒴

    上十物,切,舂令細(xì),納器中,以水三升漬半日,以豬脂五升,煎令水竭,去滓敷之,日五度。若急合即水煎,極驗(yàn)方。(《肘后方》卷五)

    夫丹者,惡毒之氣,五色無常,無即治之,痛不可堪,又待壞則去膿血數(shù)升,或發(fā)于節(jié)解,多斷人四肢,蓋疽之類,治之方。

    煮粟 有刺者洗之。(《外臺(tái)》卷三十)

    治丹發(fā)足踝方。

    搗蒜如泥,以濃涂,干即易之。(《外臺(tái)》卷三十一)

    治人面目身體卒赤黑丹起如疥?duì)?,不治日劇,遍身即殺人也?/p>

    煎羊脂以摩之,青羊脂最良(《外臺(tái)》卷三十)

    又方

    以豬槽下土泥涂之。(《外臺(tái)》卷三十)

    治丹若走皮中,侵廣者名為火丹,入腹殺人,治之方。

    取蠐螬末以涂之。(《醫(yī)心方》卷十七)

    治若通身赤者方。

    取婦人月布薄之,又取汁以浴小兒。(《醫(yī)心方》卷十七)

    又方

    搗大黃水和涂之。(《醫(yī)心方》卷十七)

    又方

    搗梔子水解涂之。(《醫(yī)心方》卷十七)

    又方

    水和芒硝涂之。(《醫(yī)心方》卷十七)

    治丹毒,單用一物舂以薄之方。

    生蛇銜 生地黃 生蒴 葉 生慎火葉 生菘菜葉 生五葉藤 豆豉 浮萍

    上八物,一一別搗,別涂之。

    大黃 黃芩 梔子 芒硝

    上四物,各舂水和,各涂之。(《醫(yī)心方》卷十七)

    治白丹方。

    搗白瓷器屑,豬膏和涂之。(《外臺(tái)》卷三十)

    又方

    燒豬矢灰,和雞子白涂之。(《外臺(tái)》卷三十)

    凡赤疹,熱時(shí)發(fā),冷即止,白疹天陰冷即發(fā)方。

    白疹以水煮白礬汁拭之;又煮蒴 著少酒以??;又以酒煮石南拭之;又以水煮雞屎汁拭之赤疹者,由令濕折于肌中,甚即為熱,熱成赤疹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減,治之方。

    取生蛇銜草搗極爛,以涂之,最驗(yàn)。(《外臺(tái)》卷三十)

    白疹者,由風(fēng)氣折于肌中之熱,熱與風(fēng)搏,遂為白疹也。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fēng)中亦劇,得暖晴則減,著衣身暖亦瘥,治之方。

    水煮枳實(shí)拭之佳,又搗末熬之,青布裹熨之。(《外臺(tái)》卷三十)

    治一切疹方。

    用煮蒴 湯和少酒涂,無不瘥。(《證類本草》卷十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洪遵
  • 作者:
    曾世榮
  • 作者:
    曹世榮
  • 作者:
    李珣
  •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xué)??茖W(xué)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chǔ)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jiǎn)便。重以溫疫險(xiǎn)惡證案,內(nèi)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jiǎn)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xùn),亦詳為記載。可供臨床醫(yī)師參考運(yùn)用。

    作者:
  • 作者:
    顧德華
  • 作者:
    趙獻(xiàn)可
  • 作者:
    韓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