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鰻鱺魚骨

    《中藥大辭典》:鰻鱺魚骨拼音注音Mán Lí Yú Gǔ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鰻驪科動物鰻鱺骨骼

    功能主治

    《綱目》:"治疳痢,腸風,崩帶。燒灰敷惡瘡,燒熏痔癀,殺諸蟲。"

    復方

    治惡瘡:蛇魚骨杵末,入諸色膏藥中相和合敷上,紙花子貼之。(《經(jīng)驗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鰻鱺魚骨拼音注音Mán Lí Yú Gǔ英文名Japanese eel bon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鰻鱺科動物鰻鱺等的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采收和儲藏: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去肉取骨,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降河性回游魚類,平時棲息于江河、湖泊、池塘的土穴、石縫內(nèi)。以小魚、蟹、蝦、螺、蜆、蚯蚓、沙蠶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晝伏夜出,能游上陸地以皮膚呼吸。雄魚常在河口生長;雌魚在江河等淡水中成長。生長育肥期5-8年。親魚在秋末冬初,于江口相互纏繞成魯球,隨流出海進行降河產(chǎn)卵回游。0.5kg重的雌鰻懷卵量為70余萬粒。受精卵具油球,半浮性,在22-27℃時經(jīng)36h孵化出膜,最初為葉狀幼體,柳葉狀,體透明,以海洋浮游生物為食,2-3年后長至7-8cm左右時,成為鰻線。3-4月間成群進入江河。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及江、湖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鰻鱺,體細長,呈蛇形,長約40cm左右,最長可達130cm左右。頭尖長,兄長短鈍,平扁。眼小,位于口角上方???大,口裂微斜,伸達眼的后緣。下頜稍長于上頜,唇發(fā)達。鱗細小,埋于皮下,呈度紋狀排列。體表多粘液。背鰭長而低,起點距臀較距鰓孔為近,鰭條235,與尾鰭相連。臀鰭低平,鰭條215,與尾鰭相連。胸鰭短圓形,無腹鰭,體背灰黑色,側上緣暗綠色,腹部白色。

    歸經(jīng)

    大腸;肝;腎經(jīng)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殺蟲;斂瘡。主疳?。荒c風;崩帶;惡瘡;痔漏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炙,研末,適量。外用:適量,燒灰研末外敷;或燒煙熏。

    復方

    治惡瘡:蛇魚骨杵末,人諸色膏藥中相和合敷上,紙花子貼之。(《經(jīng)驗方》)

    各家論述

    《綱目》:治疳痢,腸風,崩帶。燒灰敷惡瘡,燒熏痔瘺,殺諸蟲。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藏:春季花盛開時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婦慎服。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燥濕,止血。蛔蟲癥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