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隨著春天萬物復蘇,人體陽氣日漸升發(fā),腠理相對冬日疏松,而天氣乍暖還寒,風氣為甚,因此,中醫(yī)講究養(yǎng)生防病應當“春捂”,減衣當慎當緩。
可是現在的小兒家長,大多數是對自己的獨生子女寶貝“捂”得太過,不僅冬天厚衣重棉、惟嫌穿少,春天生怕減衣受涼,天氣再暖照“捂”不怠,甚至個別到了初夏時節(jié)還毛衣、線衣重重包裹,于是在冬天稍動則汗出濕衣,春天不動也汗出蒸蒸,毛竅開泄,衛(wèi)外之氣失于抗邪,所以反復感冒,導致久病體虛。這種患兒臨床十分常見,若不隨季節(jié)氣候增減衣服,望身體健康恐怕很難。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生機旺盛而好動,一方面對自然氣候的變化反應十分靈敏,有較強的陰陽整體協(xié)調性和適應性,另一方面自控機制處于完善發(fā)育時期,肌膚薄弱臟腑柔嫩,對外邪的防御能力相對較差,所以中醫(yī)認為小兒為“少陽之體”(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清代醫(yī)家陳復正認為:小兒“肌肉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亦不可太暖,更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帷密室,或厚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衣衫當隨寒熱增減,但令背暖為佳”(《幼幼集成·卷一·初生護持》)。但現在的家長,只擔心小兒受涼受風,不害怕過熱傷身,不管天氣冷熱,穿衣總是多多益善,抵抗力很差,外感疾病不斷,病后又總是寄希望于醫(yī)藥,要求用藥提高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小兒健康,主要在穿衣飲食得當,適合小兒自身特點。如果穿衣總是多多益善,衛(wèi)氣開泄,自身抗邪能力不能健全,無論怎樣用藥,都只能愈病于當時,不能防病于以后。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當此“春捂”之際,我們卻不得不提醒廣大家長,不要給小兒“捂”得太過,天暖,衣服當減則減,天涼,衣服當加則加。小兒好動,衣物太過不僅滋生內熱,還容易出汗受涼,如若要“捂”,注意腹背保暖即可。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隨著春天萬物復蘇,人體陽氣日漸升發(fā),腠理相對冬日疏松,而天氣乍暖還寒,風氣為甚,因此,中醫(yī)講究養(yǎng)生防病應當“春捂”,減衣當慎當緩。
可是現在的小兒家長,大多數是對自己的獨生子女寶貝“捂”得太過,不僅冬天厚衣重棉、惟嫌穿少,春天生怕減衣受涼,天氣再暖照“捂”不怠,甚至個別到了初夏時節(jié)還毛衣、線衣重重包裹,于是在冬天稍動則汗出濕衣,春天不動也汗出蒸蒸,毛竅開泄,衛(wèi)外之氣失于抗邪,所以反復感冒,導致久病體虛。這種患兒臨床十分常見,若不隨季節(jié)氣候增減衣服,望身體健康恐怕很難。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生機旺盛而好動,一方面對自然氣候的變化反應十分靈敏,有較強的陰陽整體協(xié)調性和適應性,另一方面自控機制處于完善發(fā)育時期,肌膚薄弱臟腑柔嫩,對外邪的防御能力相對較差,所以中醫(yī)認為小兒為“少陽之體”(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清代醫(yī)家陳復正認為:小兒“肌肉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亦不可太暖,更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帷密室,或厚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衣衫當隨寒熱增減,但令背暖為佳”(《幼幼集成·卷一·初生護持》)。但現在的家長,只擔心小兒受涼受風,不害怕過熱傷身,不管天氣冷熱,穿衣總是多多益善,抵抗力很差,外感疾病不斷,病后又總是寄希望于醫(yī)藥,要求用藥提高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小兒健康,主要在穿衣飲食得當,適合小兒自身特點。如果穿衣總是多多益善,衛(wèi)氣開泄,自身抗邪能力不能健全,無論怎樣用藥,都只能愈病于當時,不能防病于以后。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當此“春捂”之際,我們卻不得不提醒廣大家長,不要給小兒“捂”得太過,天暖,衣服當減則減,天涼,衣服當加則加。小兒好動,衣物太過不僅滋生內熱,還容易出汗受涼,如若要“捂”,注意腹背保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