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昔與章次公診廣益醫(yī)院庖丁某,病下利,脈結(jié)代,次公疏炙甘草湯去麻仁方與之。當(dāng)時鄭璞容會計之戚陳某適在旁,見曰:此古方也,安能療今???次公忿與之爭。僅服一劑,即利止脈和。蓋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誤,遂至于此。此次設(shè)無次公之明眼,則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與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療今病,逼肖時醫(yī)口吻,第不知何所據(jù)而云然。
曹穎甫曰:玉器公司陸某寓城幢廟引線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脈來至止無定數(shù)。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診。余曰:高年結(jié)脈,病已殆矣。因參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湯去麻仁,書方與之。凡五劑,脈和利止,行動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傷寒》、《金匱》中,仲師原示人加減之法,而加減之藥味,要不必出經(jīng)方之外,如陰虧加人參而去芍藥,腹痛加芍藥而去黃芩,成例具在,不可誣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證相符者則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暢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黃,遇寒濕利則合附子理中,于臥寐不安者,加棗仁朱砂,要不過隨證用藥,絕無異人之處,仲景之法,固當(dāng)如此也。
【又按】余用本方,無慮百數(shù)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證以心動悸為主。若見脈結(jié)代,則其證為重,宜加重藥量。否則,但覺頭眩者為輕,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動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脈必細(xì)小異常。婦女患此證之甚者。且常影響及于經(jīng)事。動悸劇時,左心房處怦怦自躍,不能自已。膽氣必較平時為虛,不勝意外之驚恐,亦不堪受重厲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虛汗以出,此所謂陰虛不能斂陽是也。及服本湯,則心血漸足。動悸亦安,頭眩除,經(jīng)事調(diào),虛汗止,脈象復(fù),其功無窮。蓋本方有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生地至少當(dāng)用六錢,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與談經(jīng)方矣。
【又按】按本湯證脈象數(shù)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遲者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湯之后,其數(shù)者將減緩,其緩者將增速,悉漸近于標(biāo)準(zhǔn)之?dāng)?shù)。蓋過猶不及,本湯能削其過而益其不及,藥力偉矣。又血虧甚者,其脈極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覺其脈尚明朗可辨,約一分鐘后,其脈竟遁去不見,重按以覓之,依然無有。至此,淺識之醫(yī)未有不疑慮并生者。但當(dāng)釋其脈,稍待再切,于是其脈又至。試問脈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迨服本湯三五劑后,脈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親歷之事,絕非欺人之語。依理,一人二手,其脈當(dāng)同,然而事實(shí)上不爾,左右二脈每見參商。脈理之難言,有如是者。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昔與章次公診廣益醫(yī)院庖丁某,病下利,脈結(jié)代,次公疏炙甘草湯去麻仁方與之。當(dāng)時鄭璞容會計之戚陳某適在旁,見曰:此古方也,安能療今???次公忿與之爭。僅服一劑,即利止脈和。蓋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誤,遂至于此。此次設(shè)無次公之明眼,則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與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療今病,逼肖時醫(yī)口吻,第不知何所據(jù)而云然。
曹穎甫曰:玉器公司陸某寓城幢廟引線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脈來至止無定數(shù)。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診。余曰:高年結(jié)脈,病已殆矣。因參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湯去麻仁,書方與之。凡五劑,脈和利止,行動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傷寒》、《金匱》中,仲師原示人加減之法,而加減之藥味,要不必出經(jīng)方之外,如陰虧加人參而去芍藥,腹痛加芍藥而去黃芩,成例具在,不可誣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證相符者則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暢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黃,遇寒濕利則合附子理中,于臥寐不安者,加棗仁朱砂,要不過隨證用藥,絕無異人之處,仲景之法,固當(dāng)如此也。
【又按】余用本方,無慮百數(shù)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證以心動悸為主。若見脈結(jié)代,則其證為重,宜加重藥量。否則,但覺頭眩者為輕,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動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脈必細(xì)小異常。婦女患此證之甚者。且常影響及于經(jīng)事。動悸劇時,左心房處怦怦自躍,不能自已。膽氣必較平時為虛,不勝意外之驚恐,亦不堪受重厲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虛汗以出,此所謂陰虛不能斂陽是也。及服本湯,則心血漸足。動悸亦安,頭眩除,經(jīng)事調(diào),虛汗止,脈象復(fù),其功無窮。蓋本方有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生地至少當(dāng)用六錢,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與談經(jīng)方矣。
【又按】按本湯證脈象數(shù)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遲者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湯之后,其數(shù)者將減緩,其緩者將增速,悉漸近于標(biāo)準(zhǔn)之?dāng)?shù)。蓋過猶不及,本湯能削其過而益其不及,藥力偉矣。又血虧甚者,其脈極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覺其脈尚明朗可辨,約一分鐘后,其脈竟遁去不見,重按以覓之,依然無有。至此,淺識之醫(yī)未有不疑慮并生者。但當(dāng)釋其脈,稍待再切,于是其脈又至。試問脈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迨服本湯三五劑后,脈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親歷之事,絕非欺人之語。依理,一人二手,其脈當(dāng)同,然而事實(shí)上不爾,左右二脈每見參商。脈理之難言,有如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