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錄》 炙甘草湯證其二

    唐(左)

    初診(十月二十日) 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仲景先師之法,不可更變者也。

    炙甘草(四錢) 川桂枝(三錢) 潞黨參(三錢) 阿膠珠(二錢) 大麻仁(一兩) 大麥冬(八錢) 大生地(一兩) 生姜(五片) 紅棗(十枚)

    【按】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臟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于名醫(y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jīng)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屬動以兩計(jì)。大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輒良已。今冬心悸脈結(jié)代又發(fā),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而脈結(jié)代漸稀,尚未能悉如健體。蓋宿疾尚賴久劑也。君又素便秘,服藥則易行,停藥則難行,甚須半小時(shí)之久,故師方用麻仁一兩之外,更加大黃三錢。

    二診(十月二十三日) 二進(jìn)炙甘草湯,胃納較增,惟口中燥而氣短,左脈結(jié)代漸減,右脈尚未盡和,仍宜前法加減。加制軍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錢) 川桂技(四錢) 潞黨參(五錢) 阿膠珠(二錢) 大熟地(一兩) 大麻仁(一兩) 麥冬(四錢) 紫蘇葉(五錢) 天花粉(一兩) 生姜(三片) 紅棗(七枚) 制軍(三錢)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