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爬樹龍

    《中藥大辭典》:爬樹龍拼音注音Pá Shù Lónɡ別名

    過山龍、過江龍、青竹標(biāo)、金草箍、麒麟葉(《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下延崖角藤根、莖。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陰濕密林中,巖上或大樹上。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本質(zhì)攀援藤本,長達(dá)8米。莖綠色,粗大,節(jié)處生根。葉大,長圓形,長40~50厘米,寬30~35厘米,羽狀深裂通常幾達(dá)中脈。肉穗花序無柄,圓柱形,長約20厘米,外托一白色大型佛焰苞片,苞片常脫落。

    性味

    苦,寒。

    ①《云南中草藥選》:"淡,溫。"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苦麻,寒。"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除濕,消腫。治骨折,跌打損傷,只濕性腰腿痛,癰癤瘡腫,感冒,咽喉腫痛。

    ①《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除濕止痛。"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接骨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止痛,鎮(zhèn)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骨折,跌打勞傷,槍傷:鮮過山龍,搗爛外敷或用根末調(diào)雞蛋清外包。(《云南中草藥選》)

    ②治蛇咬傷,癰瘡癤腫:鮮爬樹龍,搗敷。(《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③治感冒,四肢酸痛,流行性乙型腦炎,風(fēng)濕性腰腿痛:過山龍五錢至一兩,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④治小兒百日咳,咽喉腫痛:爬樹龍三至五錢,水煎服。(《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爬樹龍拼音注音Pá Shù Lónɡ別名

    三爪龍、三角楓、馬龍頭葉、飛蜈蚣、紅三角楓、大葉綠葡萄、小爬樹龍。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Climbing Rhaphidophora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菱葉崖爬藤和支南崖爬藤的根或藤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etrastigma triphyllum (Gagnep.)W.T.Wang [T.yunnanense Gagnep.var.triphyllum Gagnep.]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或秋、冬采收,洗凈,切片,鮮用呀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2700m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

    2.分布于云南西部。

    原形態(tài)

    1.菱葉崖爬藤 木質(zhì)藤本。小枝疏被短柔毛;卷須長達(dá)3-4cm,約有10條分枝,分枝螺旋狀彎曲,頂端膨大。三出復(fù)葉互生;總?cè)~柄長2-10cm,疏被短柔毛,后變無毛;小葉片紙質(zhì),菱狀橢圓形、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5-10cm,寬3.5-6cm,先端短漸尖或急關(guān),基部寬楔形,邊緣常稍呈波狀,有小鋸齒,中央小葉具短柄,側(cè)生小葉較小,偏斜;側(cè)脈約5對(duì)。聚傘花序傘狀排列,直徑2-3cm,分枝有短柔毛;雌花直徑約5mm,無毛;花萼淺盤狀;花瓣4,狹卵形,長約2.5mm,外面無毛;退化雄蕊長約0.3mm;雌蕊卵形,柱頭4裂。漿果球形,直徑約8mm。

    2.云南崖爬藤 本品與菱葉崖爬藤的區(qū)別在于:葉片草質(zhì),小技和葉均無毛。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散瘀腫;續(xù)筋骨。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跌打瘀腫;骨折;燒傷;癰瘡紅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

    1.《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除濕止痛。

    2.《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接骨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止痛,鎮(zhèn)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禿瘡,瘰疬。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
  •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ikonnikovii(Juz.)G.Y.Wu et H.W.Li[S.ik......
  •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資源......
  • 《中國藥典》: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shí),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性狀本品莖呈方柱......
  • 《中藥大辭典》:薄荷油拼音注音Bò He Yóu出處《重慶堂隨筆》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性狀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qiáng)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shí)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