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jiǎn)明醫(yī)彀》 音聲

    經(jīng)曰∶內(nèi)奪而厥,則為喑俳,皆腎虛也(俳者廢也)。蓋心為音聲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音聲之根。舌乃心之苗,故心絕者,舌不能轉(zhuǎn)而為言也。然而又有暴感風(fēng)邪咽閉者,有因爭(zhēng)兢叫傷者,有因歌唱損氣者,風(fēng)寒暑濕燥火,并可干于音聲,皆為易治。惟酒色過度,腎臟虧傷,不能納氣歸元,氣奔咽嗌,嗽痰喘脹,諸病雜揉,致氣乏失音者,俗名啞勞是也,神人莫療。脈浮緊為風(fēng)寒,洪大為火,滑為痰,微弱氣虛,惟細(xì)數(shù)、急澀危候。

    主方

    桔梗甘草茯苓陳皮石菖蒲木通訶子(煨,取皮。各等分)加燈心捻枝,水煎,食后服。

    風(fēng)寒,冬加麻黃、杏仁,少加桂枝;夏,紫蘇、葛根、前胡。痰,半夏、竹瀝、姜汁少許。

    火加芩、連、梔、翹、玄參、薄荷。嗽加金沸草、麥冬、貝母。咽痛,山根、射干、牛蒡。熱痰壅盛,音不出,鹽湯探吐之。便秘,大柴胡湯。感濕、啞,不換金正氣散(并見傷寒)。諸風(fēng),啞加防風(fēng)、羌活、僵蠶。痰多,甘,桔、訶子煎湯,吞滾痰丸(痰門)。

    龍腦膏

    治謳歌叫傷,及痰火等諸般失音。

    薄荷葉(四兩)甘草桔梗連翹(各二兩半)百藥煎(二兩,如無,用五倍子)川芎(兩半)訶子(皮)砂仁大黃(酒蒸熱。各一兩)為末,雞子清和,臨睡噙化。

    肅音湯

    一切痰火,勞瘵失音。

    麥門冬(二錢)桔梗茯苓(各一錢)橘紅甘草(各七分)杏仁(七粒,研)取金竹刮茹一團(tuán),劈取竹衣(一錢)竹葉(十片)水煎,加竹瀝服。

    杏仁煎

    治咳嗽音不出。

    杏仁(泡去皮尖,搗如泥)蜂蜜姜汁砂糖(各一盞)桑皮(去赤皮,炒)木通貝母北五味紫菀茸(各一兩)石菖蒲款冬花(各五錢)上咀,水五碗,煎半,去渣;入杏、姜、糖、蜜,微火煎至二碗,兩日夜服。

    風(fēng)寒留滯∶桂花二錢,石菖蒲一錢,煎,細(xì)細(xì)呷。

    火盛失音∶桔梗(兩半)甘草(二寸半,生、炙各半),訶子(四個(gè)取肉),分二服,水煎,入童便服。

    纏喉風(fēng)閉∶靛花、薄荷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

    簡(jiǎn)便方

    蘿卜搗汁,入姜汁少許,慢呷。治痰閉,陳皮五兩,水煎頓飲。

    又訶子,水煮軟,入蜜煮干,常噙一個(gè),慢咽汁,少時(shí)徐嚼咽。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