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疸雖分五實(shí)歸一,蓋是脾虛胃不實(shí),水谷濕熱相郁蒸,發(fā)熱腹痛便赤澀。欲除濕熱去其黃,清利小便為第一。茵陳澤瀉豬苓茯,肉桂山楂與滑石,山梔枳殼共陳皮,甘草木通并白術(shù)。
若還腹?jié)M大便難,藥中須挾將軍力,渴而熱甚必難醫(yī),手足心黃治無益。
茵陳五苓散術(shù)、瀉、豬、茯、桂共二錢,合茵陳末四錢,日三服。
大茵陳湯治時(shí)行淤熱在里,郁蒸不散,通身發(fā)黃。茵陳二兩,大黃一兩,梔子仁三錢。每必效散五疸通治。
葶藶(隔紙炒)龍膽草山梔茵陳黃芩等分每服一兩。
小溫中湯治輕疸兼去食積。
蒼術(shù)川芎香附神曲針砂(醋炒紅)春加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吳茱萸或干姜。
大溫中湯治黃膽并食積,又能制肝燥皮脾虛者以參術(shù)芍藥甘草陳米湯下。
陳皮蒼術(shù)濃樸三棱蓬術(shù)青皮各五兩甘草針砂(醋炒紅)各二兩香附一斤醋糊丸,空心姜鹽湯下。飯后酒下,忌犬肉及果菜。
單方地骨皮搗汁,和白酒飲之即愈。一云豬膽汁和白酒。
又方生白礬,于伏天曬開,大棗為丸,每服二三錢。服后多食肉以壓之。
又方綠礬(炒至白色為度,或入瓶煨白尤佳),煮棗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俱冷黃酒下。忌生冷發(fā)物。若有蟲,亦吐出,神效。
余論疸癥有五,曰∶黃汗、黃膽、酒疸、谷疸、女勞疸。而其實(shí)皆緣濕熱郁蒸于脾,治法以利小便為主。然亦有傷寒后,解散未盡者,其證口淡耳鳴,怔忡腳軟,微寒熱,下白濁,此為虛證,不可專用涼藥。脈訣曰∶五疸實(shí)熱,脈必洪數(shù),其或微澀,證屬虛弱。丹溪曰∶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甚加苓連。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gè)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疸雖分五實(shí)歸一,蓋是脾虛胃不實(shí),水谷濕熱相郁蒸,發(fā)熱腹痛便赤澀。欲除濕熱去其黃,清利小便為第一。茵陳澤瀉豬苓茯,肉桂山楂與滑石,山梔枳殼共陳皮,甘草木通并白術(shù)。
若還腹?jié)M大便難,藥中須挾將軍力,渴而熱甚必難醫(yī),手足心黃治無益。
茵陳五苓散術(shù)、瀉、豬、茯、桂共二錢,合茵陳末四錢,日三服。
大茵陳湯治時(shí)行淤熱在里,郁蒸不散,通身發(fā)黃。茵陳二兩,大黃一兩,梔子仁三錢。每必效散五疸通治。
葶藶(隔紙炒)龍膽草山梔茵陳黃芩等分每服一兩。
小溫中湯治輕疸兼去食積。
蒼術(shù)川芎香附神曲針砂(醋炒紅)春加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吳茱萸或干姜。
大溫中湯治黃膽并食積,又能制肝燥皮脾虛者以參術(shù)芍藥甘草陳米湯下。
陳皮蒼術(shù)濃樸三棱蓬術(shù)青皮各五兩甘草針砂(醋炒紅)各二兩香附一斤醋糊丸,空心姜鹽湯下。飯后酒下,忌犬肉及果菜。
單方地骨皮搗汁,和白酒飲之即愈。一云豬膽汁和白酒。
又方生白礬,于伏天曬開,大棗為丸,每服二三錢。服后多食肉以壓之。
又方綠礬(炒至白色為度,或入瓶煨白尤佳),煮棗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俱冷黃酒下。忌生冷發(fā)物。若有蟲,亦吐出,神效。
余論疸癥有五,曰∶黃汗、黃膽、酒疸、谷疸、女勞疸。而其實(shí)皆緣濕熱郁蒸于脾,治法以利小便為主。然亦有傷寒后,解散未盡者,其證口淡耳鳴,怔忡腳軟,微寒熱,下白濁,此為虛證,不可專用涼藥。脈訣曰∶五疸實(shí)熱,脈必洪數(shù),其或微澀,證屬虛弱。丹溪曰∶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甚加苓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