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東南之地恒多濕,居民感受患非一,或受山嵐露雨蒸,或過飲冷因雨得。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加減滲濕湯可識。陳皮半夏茯苓甘,濃樸黃連蒼白術(shù),煎用燈心棗與姜,臨服二匙鹽可入。外濕寒熱身腫痛,芩姜木通加有益,內(nèi)濕食入必嘔吐,中滿喘脹是其則。黃連楂入炒卜子,小便不利豬苓澤,濕熱發(fā)黃茵陳加,澤瀉豬苓兼滑石,黃柏山梔與木通,隨癥加減為良策。
腎著湯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干姜。
滲濕湯治腎虛傷濕,小便赤,大便溏。用姜、苓、木、草(腎著),加蒼術(shù)、橘紅、丁香。
單方治中濕通身疼痛。白術(shù)(去蘆)二兩,酒一碗半,煎至一碗,溫服。
余論外濕由冒雨及坐濕,內(nèi)濕由酒曲與生冷,外濕宜汗,內(nèi)濕宜利,而皆以行風(fēng)散濕健脾為主。濕生痰,故用二陳湯加風(fēng)藥。
一方治玉莖有時受濕瘠甚。以肥皂一個,燒存性,用香油調(diào)涂于上即愈。
一方治婦女下部濕癢。蛇床子煎湯洗愈。
治中濕,口噤不知人事用白術(shù)一兩切片,作一服,用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飲酒者,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東南之地恒多濕,居民感受患非一,或受山嵐露雨蒸,或過飲冷因雨得。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加減滲濕湯可識。陳皮半夏茯苓甘,濃樸黃連蒼白術(shù),煎用燈心棗與姜,臨服二匙鹽可入。外濕寒熱身腫痛,芩姜木通加有益,內(nèi)濕食入必嘔吐,中滿喘脹是其則。黃連楂入炒卜子,小便不利豬苓澤,濕熱發(fā)黃茵陳加,澤瀉豬苓兼滑石,黃柏山梔與木通,隨癥加減為良策。
腎著湯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干姜。
滲濕湯治腎虛傷濕,小便赤,大便溏。用姜、苓、木、草(腎著),加蒼術(shù)、橘紅、丁香。
單方治中濕通身疼痛。白術(shù)(去蘆)二兩,酒一碗半,煎至一碗,溫服。
余論外濕由冒雨及坐濕,內(nèi)濕由酒曲與生冷,外濕宜汗,內(nèi)濕宜利,而皆以行風(fēng)散濕健脾為主。濕生痰,故用二陳湯加風(fēng)藥。
一方治玉莖有時受濕瘠甚。以肥皂一個,燒存性,用香油調(diào)涂于上即愈。
一方治婦女下部濕癢。蛇床子煎湯洗愈。
治中濕,口噤不知人事用白術(shù)一兩切片,作一服,用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飲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