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景岳全書》 形氣(七)

    《陰陽清濁篇》帝曰∶愿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jīng),內(nèi)積于海。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決氣篇》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為一氣耳,今乃辯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桑a(bǔ)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shù)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衛(wèi)氣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jiǎng)t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于眾人者也。

    《壽夭剛?cè)崞吩弧眯闻c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詳生死門)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