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景岳全書》 陰陽氣(二)

    《至真要大論》帝曰∶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曰∶兩陰交盡也,氣之相守司也,如權(quán)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yùn)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 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jiān)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nèi)外調(diào)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故陽強(qiáng)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zé)釀t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shí),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qiáng),不知則老。

    《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nèi)。故陽道實(shí),陰道虛。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詳脾胃門)《終始篇》曰∶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

    《痹論》岐伯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陰陽別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寒熱病篇》曰∶足太陽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

    《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大惑論》曰∶夫衛(wèi)氣者,晝?nèi)招杏陉?,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方盛衰論》曰∶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帝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