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景岳全書》 天地氣(一)

    《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詳二十九卷,遺精門)《天元紀(jì)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生氣通天論》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島島島島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shù)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勿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nèi)閉九竅,外壅肌肉,衛(wèi)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臟。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fēng)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fēng)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jì),不用地之理,則災(zāi)害至矣。

    《四氣調(diào)神論》曰∶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yīng)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fā),風(fēng)雨不節(jié),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fēng)數(shù)至,豪雨數(shù)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惟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六元正紀(jì)大論》帝曰∶天地之氣,盈虛如何?岐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五常政大論》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故其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zé)嵴撸?。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五營運大論》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憑乎?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fēng)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

    故風(fēng)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后至,是以圣人持診之道,先后陰陽而持之。

    《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