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乘雅半偈》 蚱蟬

    作者: 盧之頤

    (本經(jīng)中品)

    【氣味】咸甘寒,無毒。

    【主治】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

    【核】曰∶夏月始生,自蠐螬腹 ,轉(zhuǎn)相變化,乘昏夜出土中,拆襲殼背而出。亦有蜣螂轉(zhuǎn)丸化生者,形大而黑,方首廣額,兩翼六足,其鳴以脅,吸風(fēng)飲露,溺而不糞,三十日而死也。古人多食之,夜以火取,謂之耀蟬,古人用身,今人用蛻,大抵臟腑經(jīng)絡(luò)宜用身,皮膚繆仲淳先生云∶蚱蟬稟水土之精,風(fēng)露之氣,化而成形,其鳴清響,能發(fā)音聲,其體輕浮,能出瘡疹,其味甘寒,能除風(fēng)熱,其性善蛻,能脫翳障,及女子生子不下也。

    【 】曰∶蚱蟬,即夏至始鳴之蜩也。論衡曰∶蠐螬背行,化為蝮 ,蝮 者,育于蝮,蝮背拆,轉(zhuǎn)為玄蟬,化為離應(yīng),舍卑穢而趨高潔者也?;茨献釉啤脽o口而鳴,其鳴以脅,飲而不食,以息飲也。三十日乃化,蓋自背而腹,自行而拆,此從督及任,循任會督之象也。

    三十日乃化者,如衛(wèi)氣日下一節(jié),二十一日而終督,上行九日而終任,則周月之化,如周月之蒸,蒸則變,變則化矣。無口不食者,此亦轉(zhuǎn)督與任之道歟。故主小兒不能從蒸及變,內(nèi)逆而為驚癇癲疾寒熱,與不鳴于晝,反啼于夜者,皆厥藏番陰之證也。亦有轉(zhuǎn)丸背拆,化為玄蟬,運轉(zhuǎn)任督,以及蒸變,義更明顯。蛻主生子不下,亦取解甲變化之易耳。

    (以一微物,具此至理。若以大小貴賤起見者,是局于知聞之褊淺,觀釋氏詮 蜣為六即佛,以其性與三世諸佛同體,無有分厘增減,則形中之類任督,與衛(wèi)行督二十一度,任九度,彌月環(huán)周,積數(shù)余而蒸變作,克肖乎人,便不怪異,即此可推蒸變巳周,女二七,男二八,精氣溢瀉,月事以時下之所繇然矣。故古人命名立言,雖極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如蠐螬之背行,先循乎督,蝮 之育腹,專依乎任,蝮 背拆,化為玄蟬,復(fù)循任會督,其如環(huán)無端之象。轉(zhuǎn)展化育,始全蒸變之全局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