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 第一節(jié) 病原學

    梅毒螺旋體因其透明不易染色,故稱為蒼白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用姬姆薩染色則可染成桃紅色。它是一種密螺旋體,呈柔軟纖細的螺旋體,形如金屬刨花,長約6-12μm,寬0.09-0.18μm,有8-12個整齊均勻的螺旋。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螺旋體浮游于組織中,有三種特征性的運動方式:①旋轉式,依靠自己的長軸旋轉,向前后移動,這是侵入人體的主要方式;②伸縮螺旋間距離活動,不斷地拉長身體,使一端附著,再收縮旋距而前進;③蛇行式,彎曲,像蛇爬行,是常見的方式,此種特征式活動可與外陰部的其他螺旋體屬相鑒別。梅毒螺旋體在形態(tài)上不能與雅司(Yaws)螺旋體及品他(Pinta)螺旋體鑒別。

    梅毒螺旋體應與外陰部的其他螺旋體屬鑒別。主要是與屈折螺旋體(Borrelia refingens)和龜頭炎疏螺旋體(BorreliaBalanitidis)。鑒別要點為此二種螺旋體形體粗,有較少的粗螺旋,運動無梅毒螺旋體活潑。纖細疏螺旋體(Borreliagracilis)雖有較細而較密的螺旋,但螺旋間距離不如梅毒螺旋體密,也無典型的梅毒螺旋體運動方式。正??谇徽衬ひ嘤懈鞣N螺旋體屬,其中多見者為齒齦周圍的小螺旋體(Treponema Microdenticum),與梅毒螺旋體相似,容易混淆。

    在電子顯微鏡下,梅毒螺旋體呈現(xiàn)粗細不等,著色不均的小蛇狀,兩端有兩束絲狀體(Flamenta),纏繞菌體。每束由3條單獨的原纖維細束(Fibril)組成,分別位于菌體兩端的胞質(zhì)中。當螺旋體收縮時,形成螺旋體運動。以往認為此種絲狀體為“鞭毛”(Flagella),現(xiàn)已確認是由原纖維束破裂產(chǎn)生的一種假象。梅毒螺旋體菌體周圍附有薄膜,體內(nèi)有胞質(zhì)(Peripiast),或囊狀結構(Capsula Stractula)和螺旋體囊( Treponel cyst)。在培養(yǎng)株中易見到,在有毒菌株中亦能見到,其意義尚不清楚。

    梅毒螺旋體細胞質(zhì)外有三層細胞質(zhì)膜,有柔軟而較堅固的粘蛋白包繞,以維持其一定的結構,該膜有一定的強度,其外膜含有豐富的脂類及少量的蛋白。有6條內(nèi)鞭毛圍繞其內(nèi)層細胞壁和外層細胞膜之間的空間旋轉,其可能是負責運動的收縮成分。梅毒螺旋體表面有特異性抗原,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的凝集抗體及密螺旋體制動或溶解抗體,與非致病性密螺旋體間有交叉反應。類屬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補體結合抗體,與非致病性密螺旋體間有交叉反應。

    梅毒螺旋體的繁殖方式與其生活環(huán)境有關,近年來電子顯微鏡觀察,在培養(yǎng)條件下或在體內(nèi)適宜環(huán)境中為橫斷分裂,分裂時將軀干分裂成長短兩段。其分裂增代時間為30—33小時。當條件不利時,以分芽子繁殖即螺旋體在體旁產(chǎn)生芽子,脫離母體后于有利的生活條件下,從分芽子中生出絲芽,再發(fā)育成螺旋體。

    梅毒螺旋體的有毒株(Nichols株)能夠通過接種在家兔睪丸中或眼前房內(nèi)繁殖,約需30小時才能分裂一次,能保持毒力。若轉種至加有多種氨基酸的兔睪丸組織碎片中,在厭養(yǎng)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生長,用含白蛋白,碳酸氫鈉、丙酮酸、半胱氨酸及血清超濾液的特殊培養(yǎng)基,在25℃厭氧環(huán)境下能使螺旋體保持運動能力4-7天。梅毒螺旋體雖能生長繁殖,但已喪失致病力,此種菌株稱為Reiter株。Nichols株和Reiter株已廣泛用作多種梅毒血清學的診斷抗原。

    梅毒螺旋體的人工培養(yǎng),1981年Fieldsteel等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獲得成功。他采用棉尾兔(Cotton-tailrabbit)單層上皮細胞在1.5%氧的大氣環(huán)境進行培養(yǎng),經(jīng)9-12天孵育后,螺旋體數(shù)比接種數(shù)平均增加49倍,螺旋體DNA毒株對兔仍保持毒力,在單層上皮細胞中,螺旋體緊密粘附于其表面并繁殖形成微菌落(Microcolony),此種粘附作用可被特異免疫血清所阻抑。已死亡的梅毒螺旋體或非致病性螺旋體,則不能與單層上皮細胞粘附。

    梅毒螺旋體是一種厭氧寄生物,在人體內(nèi)可長期生存,但在體外則不易生存。干燥、肥皂水及一般消毒劑如1:1000苯酚、新潔爾滅、稀酒精均可于短時間將其殺死。干燥1-2小時死亡。在血液中4℃經(jīng)3日可死亡,故在血庫冰箱冷藏3日以上的血液就無傳染性。溫度對梅毒螺旋體影響亦大,在41-42℃時可生活1-2小時,在48℃僅半小時即失去感染力,100℃立即死亡。對寒冷抵抗力大,在0℃時,可生活48小時,如將梅毒病損標本置于冰箱內(nèi),經(jīng)1周仍可致病。在低溫(-78℃)保存數(shù)年,仍可保持其形態(tài)、活動及毒性。在封存的生理鹽水稀釋的組織液中可生活10小時左右。在潮濕的器具或濕毛巾中,亦可生存數(shù)小時。梅毒螺旋體對干燥極為敏感,在干燥環(huán)境中可見迅速死亡。

    梅毒螺旋體只感染人類,因而人是梅毒的唯一傳染源。目前未證明梅毒螺旋體具有內(nèi)毒素或外毒素。有學者認為有兩種物質(zhì)可能與其致病力有關,即粘多糖和粘多糖酶。

    粘多糖,螺旋體表面似莢膜樣的粘多糖能保護菌體免受環(huán)境中不良因素的傷害,完整的莢膜樣的粘多糖層是梅毒螺旋體繁殖與存活所必需,Swin等將致病性密螺旋體置于不含形成莢膜所需物質(zhì)的培養(yǎng)基中,菌體表面的莢膜樣粘多糖降解,螺旋體不能繁殖而死亡。在體內(nèi)梅毒螺旋莢膜可阻止大分子物質(zhì)(如抗體)穿透,從而保護菌體,此外,莢膜還有抗吞噬作用。

    粘多糖酶,能作為細菌受體與宿主細胞膜上的透明質(zhì)酸相粘附。梅毒螺旋體的粘多糖酶與梅毒螺旋體對組織細胞的吸附,對組織基質(zhì)的分解和梅毒螺旋體莢膜的合成有密切關系。動物試驗發(fā)現(xiàn),感染了梅毒螺旋體的睪丸和皮膚組織中有許多活潑運動的梅毒螺旋體,以其末端吸附于組織細胞上。組織培養(yǎng)研究表明,多種細胞可吸附梅毒螺旋體,每個細胞可以吸附多達200個梅毒螺旋體。粘多糖酶能分解組織的粘多糖基質(zhì),提供梅毒螺旋體合成莢膜的原料,并造成組織損傷。研究證實,梅毒螺旋體首先與毛細血管內(nèi)壁緊密吸附,分解基質(zhì)粘多糖,粘多糖酶進而破壞血管四周支持物質(zhì)粘多糖的完整性。

    梅毒螺旋體的不同菌株有毒力差異,毒力較強的菌株形成的病灶中含有較多粘液物質(zhì),毒力較強的菌株粘多糖酶活性較高,使其更好地吸附于細胞。梅毒螺旋體需在含粘多糖的組織中才能吸附、存活、繁殖、致病。粘多糖物質(zhì)幾乎可累及全身組織。但不同組織粘多糖含量不一,故梅毒螺旋體在不同組織中的繁殖程度有差異,梅毒螺旋體對皮膚、主動脈、眼、胎盤、臍帶等組織有較高的親合力,因這些組織含有較多粘多糖基質(zhì)。故梅毒病變多發(fā)生于粘多糖含量高的組織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組織親嗜性。此外,梅毒螺旋體從母親轉移到胎兒必須妊娠18周才發(fā)生,其原因也是此時胎盤和臍帶已發(fā)育完善,含有大量粘多糖。

    綜上所述,梅毒螺旋體的致病性是由于其表面有賴以生存的莢膜樣的粘多糖,莢膜中含有的N-乙酰-D-半乳糖胺,梅毒螺旋體不能自行合成,須從宿主細胞獲得。梅毒螺旋體藉其粘多糖酶吸附含粘多糖的組織細胞表面的粘多糖受體上,分解宿主細胞的粘多糖、獲取合成莢膜所需的物質(zhì)。由于粘多糖是宿主組織和血管支架的重要基質(zhì)成分,粘多糖被梅毒螺旋體分解后,組織受到損傷破壞,從而引起血管的塌陷,血供受阻,造成管腔閉合性動脈內(nèi)膜炎,動脈周圍炎及壞死,潰瘍等病變。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