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問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嘧吖?。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悶同)任谷庵曰。按五營運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熱。熱生火。
火生苦??嗌?。心生血。是五臟本于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腎主骨??嗄嘶鹬?。咸乃水之味??嘧吖嵌套哐摺j庩査鹬粷?。肺主氣。故辛走氣。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任氏曰。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蚓徎蚣薄;蛟锘驖櫋;蜍浕驁?。是發(fā)散涌泄之中。而又有收散緩急之性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中焦出氣如露。以行水谷之津。酸氣收澀。故弗能出于上之兩焦。不出。則留于胃而溜于下焦。
注于膀胱矣。膀胱為脬之室。脬居于中。故膀胱之體質(zhì)脆薄以懦。得酸則易于縮綣。縮則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為癃閉。陰者。前陰。積筋骨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按經(jīng)筋章云。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其病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于內(nèi)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是足厥陰肝經(jīng)。主宗筋而外合于通體之筋。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走之。
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
故咸入而走血矣。
任氏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渚?。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者。咸性之上涌也。注于脈則走于血氣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咸乃寒水之味。故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燥結。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則咽路焦枯。
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路。咸氣上走于中焦。故走血。王子方曰。胃腑水谷之精汁。化而為赤。營于脈中。
人一呼一吸。脈行六寸者。血氣之流行也。呼吸不已。血氣之行。無少停息。故血凝則胃中之汁注之。以資其流行。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營衛(wèi)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任氏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辛走氣。故其氣走于上焦。
上焦者。受中焦之氣。而營諸表陽者也。夫營衛(wèi)之氣。生于中焦。皆從上而出。故姜韭之氣上熏。則營衛(wèi)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則為洞心。辛與上焦之氣。俱行于表陽。則開發(fā)皮腠而汗出。余伯榮曰。辛氣留于心下而上熏。則為洞心。與氣俱行。則與汗共并而出。蓋汗乃中焦水谷之液也。王子方曰。論五味而曰氣者。味之性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嗳胗谖?。五谷之氣。皆不能勝苦??嗳胂码?。
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谷之氣。皆不能勝之??嘈韵滦?。故入于下脘。三焦者。少陽相火也??嘈院9嗜怪?。皆閉塞不通。三焦不通。則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調(diào)布散。故變而為嘔也。夫腎主骨。腎為寒水之臟??嘈院首吖?。同氣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復出于上。
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余伯榮曰。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標陽而本寒也。炎上作苦。而苦寒下泄。此少陰之味也。故能從本從標。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味。是以味合五行。氣合三陰三陽之六氣。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與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心。其氣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任谷庵曰。稼穡作甘。坤土之味也。坤德柔順。故其氣弱小。太陰濕土主氣。故令人柔潤。柔者土之性。潤乃濕之氣也。夫蟲乃陰類。胃秉陽明燥熱之氣。胃若柔而緩。則蟲動而上入于胃矣。蟲上食、故令人心。土氣外主于肌肉故甘走肉。馬玄臺曰。蠱當作蟲。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帝問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嘧吖?。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悶同)任谷庵曰。按五營運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熱。熱生火。
火生苦??嗌?。心生血。是五臟本于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腎主骨??嗄嘶鹬?。咸乃水之味??嘧吖嵌套哐摺j庩査鹬粷?。肺主氣。故辛走氣。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任氏曰。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蚓徎蚣薄;蛟锘驖櫋;蜍浕驁?。是發(fā)散涌泄之中。而又有收散緩急之性矣。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中焦出氣如露。以行水谷之津。酸氣收澀。故弗能出于上之兩焦。不出。則留于胃而溜于下焦。
注于膀胱矣。膀胱為脬之室。脬居于中。故膀胱之體質(zhì)脆薄以懦。得酸則易于縮綣。縮則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為癃閉。陰者。前陰。積筋骨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按經(jīng)筋章云。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其病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于內(nèi)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是足厥陰肝經(jīng)。主宗筋而外合于通體之筋。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走之。
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
故咸入而走血矣。
任氏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渚?。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者。咸性之上涌也。注于脈則走于血氣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咸乃寒水之味。故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燥結。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則咽路焦枯。
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路。咸氣上走于中焦。故走血。王子方曰。胃腑水谷之精汁。化而為赤。營于脈中。
人一呼一吸。脈行六寸者。血氣之流行也。呼吸不已。血氣之行。無少停息。故血凝則胃中之汁注之。以資其流行。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營衛(wèi)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任氏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辛走氣。故其氣走于上焦。
上焦者。受中焦之氣。而營諸表陽者也。夫營衛(wèi)之氣。生于中焦。皆從上而出。故姜韭之氣上熏。則營衛(wèi)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則為洞心。辛與上焦之氣。俱行于表陽。則開發(fā)皮腠而汗出。余伯榮曰。辛氣留于心下而上熏。則為洞心。與氣俱行。則與汗共并而出。蓋汗乃中焦水谷之液也。王子方曰。論五味而曰氣者。味之性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嗳胗谖?。五谷之氣。皆不能勝苦??嗳胂码?。
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谷之氣。皆不能勝之??嘈韵滦?。故入于下脘。三焦者。少陽相火也??嘈院9嗜怪?。皆閉塞不通。三焦不通。則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調(diào)布散。故變而為嘔也。夫腎主骨。腎為寒水之臟??嘈院首吖?。同氣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復出于上。
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余伯榮曰。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標陽而本寒也。炎上作苦。而苦寒下泄。此少陰之味也。故能從本從標。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味。是以味合五行。氣合三陰三陽之六氣。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與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心。其氣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任谷庵曰。稼穡作甘。坤土之味也。坤德柔順。故其氣弱小。太陰濕土主氣。故令人柔潤。柔者土之性。潤乃濕之氣也。夫蟲乃陰類。胃秉陽明燥熱之氣。胃若柔而緩。則蟲動而上入于胃矣。蟲上食、故令人心。土氣外主于肌肉故甘走肉。馬玄臺曰。蠱當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