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號為上將軍。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yǎng)皮毛。內(nèi)榮腸胃。與大腸為表里。手太陰是其經(jīng)也。肺氣通于鼻。和則能知香臭矣。有寒則善咳。(本作有病則喜咳。)實則鼻流清涕。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
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虛則寒生。(一作熱。)咳(一作喘。)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旺于秋。其脈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其脈來。毛而中央堅。兩頭(一作傍。)虛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
病在內(nèi)。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又肺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平。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來如物之浮。如風吹鳥背上。毛者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膚。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shù)。頰赤者。死也。又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鹂私?。十死不治也。肺病。喘咳。身但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秋旺于肺。其脈當浮澀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又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瘥。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從。為微邪。雖病不妨。虛則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氣。胸背痛。有積則脅下脹滿。中風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汗出而冒悶。其脈。按之虛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shù)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jié)所為也。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脫。其脈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則吐涎沫。
而咽干欲飲者。為愈。不飲則未瘥。又咳而遺溺者。上虛不能制下也。其脈沉濁者病在內(nèi)。浮清者病在外。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又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足滿瀉痢不覺出也。面白目青。此謂亂經(jīng)。此雖天命亦不可治。又飲酒當風。中于肺。則咳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目白者可治肺病。頰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一作睡。)此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陽氣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結(jié)邪。脹滿喘急??裱浴n?。非常所說。而口鼻張。大小便頭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于肺。
肺化為血。不可治。則半歲死。又肺瘧。使人心寒。寒甚則發(fā)熱。寒熱往來。休作不定。多驚??却H缬兴娬呤且?。其脈。浮而緊。又滑而數(shù)。又遲澀而小。皆為肺瘧之脈也。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而拖氣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zhuǎn)睛。雖未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實則上氣喘急。咳嗽。身熱脈大也。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一作促。)者是也。又乍寒乍熱。鼻塞。頤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