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一掃光

    《萬病回春》卷七:一掃光處方

    細茶9克(口嚼爛)水銀(入茶內(nèi)研)3克 牙皂 花椒各6克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小兒頭上肥瘡。

    用法用量

    香油調(diào)搽。

    摘錄《萬病回春》卷七明·《外科正宗》:一掃光出處

    一掃光,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原名“諸瘡一掃光”。

    組成

    苦參、黃柏各一斤(各500克),煙膠一升(500克),木鱉肉、蛇床子、點紅椒、明礬、枯礬、硫黃、大風(fēng)子肉、樟腦、水銀、輕粉各二兩(各60克),白砒五錢(15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熟豬油二斤四兩(1120克)化開,入藥攪勻,作丸如龍眼大。用時烤熱,搽擦瘡上。

    功效

    殺蟲止癢。

    主治

    主治白禿瘡,疥瘡,白屑風(fēng)等。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頭癬、疥瘡、神經(jīng)性皮炎、陰囊濕疹、銀屑病、帶狀皰疹等病癥。

    帶狀皰疹:諸瘡一掃光加味改成酊粉劑外搽治療帶狀皰疹60例。方法:每日外搽患處5~8次,用時搖勻。1周為1個療程。病重痛劇者、范圍廣泛者配合內(nèi)服柴胡清肝湯(《外科正宗》方)、龍膽瀉肝湯。經(jīng)1個療程治療,42例皮膚皰疹干枯結(jié)痂、紅赤腫消,痛止,18例痛大減僅夜問有時針刺痛;2個療程后全部病例痛止,皰疹干枯痂殼脫落而愈。(《四川中醫(yī)》2001年第2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疥瘡。方用硫黃、水銀、輕粉,大風(fēng)子解毒殺蟲,配以苦參、黃柏、明礬燥濕止癢。臨床應(yīng)用以頭癬、疥瘡以及皮膚頑癬為辨證要點。

    方歌

    《外科正宗》一掃光,苦參煙膠柏二礬,木鱉蛇床點紅椒,硫樟銀輕砒大風(fēng)。

    摘錄明·《外科正宗》
更多中藥材
  • 《金匱要略》卷中:半夏干姜散處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為粗末。功能主治溫胃止嘔。主胃中有寒,干嘔吐逆,吐涎沫。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漿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頓服之。備注本方證屬胃中有寒,津液凝為痰涎,隨胃氣上逆,因而干嘔、吐涎......
  • 《張氏醫(yī)通》卷五:半夏干姜湯處方半夏、甘草、干姜各等分。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干嘔,吐涎沫。用法用量每取方寸匕,漿水煎服。摘錄《張氏醫(yī)通》卷五《疝氣證治論》:半夏干姜湯處方干姜、桂枝、半夏、蒼術(shù)、生姜各等分。功能主治心胃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水煎......
  • 別名安中散處方半夏2兩(湯浸洗7次,切片,焙干),厚樸4兩(姜制),陳皮6兩(去瓤,焙干),甘草2兩(炙焦黃),蒼術(shù)6兩(米泔浸一伏時,去皮,切,焙干)。制法上銼,慢火炒焦,為粗散。功能主治胃虛,寒熱百病,脾寒痰盛,不思飲食。用法用量每服3......
  • 《圣濟總錄》卷一九○:半夏撥刀別名半夏飪處方大麥面4兩,半夏(湯洗去滑,盡炒)半兩(為末),桂(去粗皮)1錢(為末)。功能主治婦人痃癖,血氣,口吐酸水。用法用量半夏飪(《普濟方》卷三二五)。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圣濟總錄》卷一九○:半夏......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散處方紫菀(去苗.凈洗)、五味子(撿凈)、半夏(湯泡七次)、甘草(炙),各五兩;肉桂(去粗皮)、細辛(去苗),各二兩半。炮制上件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痰壅,不欲乳食。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