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鑒》 膏藥

    作者: 龔信

    金不換神仙膏(杜進(jìn)士傳) 專治男婦小兒,不分遠(yuǎn)年近日,五勞七傷,咳嗽痰喘氣急,左癱右瘓,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腰腳軟弱,偏正頭風(fēng),心氣疼痛,小腸疝氣偏墜,跌打傷損,寒濕香港腳,虛痢香港腳痞塊,男子遺精白濁,婦人赤白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崩,兼治無名腫毒,瘰 瘡,楊梅頑瘡,誤服輕粉,致傷筋骨疼痛,變?yōu)閻憾?,腫爛成瘡,大如盤,或流黃水,或流膿血,遍身臭爛不能動履者,貼此膏藥除根,永不再發(fā)。

    川芎 白芷 生 熟 當(dāng)歸 白術(shù) 蒼術(shù) 陳皮 香附 枳殼 烏藥 半夏 青皮 白芷 細(xì)辛知母 貝母 杏仁 桑白皮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 柴胡 薄荷 赤芍 木通桃仁 玄參 豬苓 澤瀉 桔梗 前胡 升麻 麻黃 牛膝 杜仲 山藥 遠(yuǎn)志 續(xù)斷 良姜 何首烏 甘草連翹 本 茵陳 地榆 防風(fēng) 荊芥 羌活 獨(dú)活 金銀花 白蒺藜 苦參 僵蠶 天麻 南星 川烏草烏 威靈仙 白蘚皮 五加皮 青楓藤 益母草 兩頭尖 五倍子 大楓子 巴豆 穿山甲 芫花 蜈蚣(二十條) 蒼耳頭(七個) 桃柳榆槐桑楝楮枝(各三十)

    上藥共七十二味,每味用五錢,各要切為粗片,用真芝麻油十二斤,浸藥在內(nèi)。夏浸三日,冬浸半月方可。煎藥黑枯色為度。用麻布一片,濾去渣,將油再稱,如有十?dāng)?shù)斤,加飛過黃丹五斤;如油有八斤,加黃丹四斤,根據(jù)數(shù)下丹,決無差矣。將油再下鍋熬,黃丹徐徐的投下,手中用槐柳棍不住的攪,火先文后武熬成,滴在水中成珠不散,春夏硬,秋冬軟,此是口訣。瓷器內(nèi)貯之,臨用時加細(xì)藥。

    乳香 沒藥 血蝎 輕粉 朝腦(即樟腦) 片腦 麝香 龍骨 海螵蛸 赤石脂

    上細(xì)藥十味,研為細(xì)末,瓷器內(nèi)收貯。臨攤膏藥摻上些須,生肌止痛,調(diào)血?dú)?,去風(fēng)濕甚妙。

    圖(圖缺)

    五勞七傷,遍身筋骨疼痛,腰腳軟弱,貼兩膏肓穴、兩腎俞穴、兩三里穴;痰喘氣急,咳嗽;貼肺俞穴、花蓋穴、膻中穴。

    左癱右瘓,手足麻木,貼兩肩井穴、兩曲池穴。

    男子遺精白濁,婦人赤白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山崩漏,貼兩陰交穴、關(guān)元穴。

    赤白痢疾,貼丹田穴。

    小腸氣,疝氣,貼膀胱穴。

    瘧疾,男子貼左臂,女子貼右臂,即止。

    偏正頭風(fēng)貼風(fēng)門穴。

    腰痛,貼命門穴。

    心氣疼痛,貼中脘穴。

    走氣貼兩章門穴。

    寒濕香港腳,貼兩三里穴。

    一切無名腫毒, 瘡 瘡,楊梅頑瘡,跌打傷損,痞塊,不必尋穴,皆本病患處,即愈。

    追風(fēng)透骨膏(秘傳)

    川烏 草烏 淮烏(各一兩) 巴豆(三兩,去殼) 木鱉子(三兩,去殼) 歸尾(一兩) 白蒺藜(一兩) 松香(三兩) 白芨(二兩) 血余(一團(tuán)) 槐、柳枝(各一握)

    上各銼,以桐油二斤,浸藥一二日,熬至眾藥黑色,取出濾去渣,再煎,用密陀僧半斤,研末,漸漸入內(nèi),柳條攪不住手,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傾入水中,出火毒,用綿紙攤貼患處。

    神妙五枝膏(壬中嵩傳)

    川烏 草烏 防風(fēng) 白芷 當(dāng)歸 熟地黃 木鱉子(去殼) 穿山甲 大黃 甘草(各六錢)槐、桃、柳、椿、楮(各用枝一寸) 血余(一握)

    上藥俱銼,用香油一斤,入藥于文武火,煎至焦枯,濾去渣,將油再煎,隨入黃丹,炒見火星為度。

    半斤,柳條攪不住手,滴水成珠為度,去火略待少時,入乳香一兩,沒藥六錢,朱砂二錢,輕粉二錢,亦徐徐攪入內(nèi),傾碗中,坐水出火毒。腰痛貼痛處。咳嗽貼肺俞二穴。痞塊貼塊上。諸般瘡毒,隨大小貼之,神效。

    萬靈膏(龔竹林傳)

    香油二斤,血余一握,同煎。柳條攪不住手,化盡將鍋下地,入黃丹一斤,于油內(nèi)滾起,略扇幾下,緊攪不住手,滴水成珠為度。如不成珠,再于火上略煎,候成珠則止。又不可制過了,再入乳香、沒藥為末,各三錢,入內(nèi)攪勻,孩兒茶、血蝎加入尤妙。筋骨痛,加麝香少許∶治久年頑瘡、諸般惡毒、杖瘡,紙攤貼之,無不神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