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鑒》 附魚口瘡下疳瘡

    作者: 龔信

    夫便毒者,生于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其毒初發(fā),寒熱相作,腿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qiáng)之官,所藏者,精與志也。男女大欲,不能以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結(jié)為便毒矣。況其所,乃精氣所出入之道路也?;蛴|物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腫結(jié)也。初起慎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結(jié)而不得宣散,反成大患。惟當(dāng)發(fā)散寒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自然愈矣。

    陰頭腫痛生瘡者,名為下疳也。乃督、任、沖三脈之屬,督脈屬陽,任脈屬陰,沖脈屬厥陰。陽脈主氣,陰脈主血,皆由氣血大熱,有毒有風(fēng),故生此瘡。其瘡一生,則便毒、厲風(fēng)瘡、次第而發(fā)也。先宜升麻葛根湯發(fā)出,其發(fā)后;服涼血解毒丸即愈,不必用輕粉之類。

    下疳瘡,乃男子玉莖生瘡,皆由所欲不遂,或交接不潔,以致邪毒浸潰,發(fā)成瘡毒。日久不愈,或成便毒,或損爛陽物,多致危篤。又魚口瘡,妒精瘡,皆其類也。俗云疳瘡未已,便毒復(fù)來生也。

    妒精瘡者,由婦人陰中先有宿精,因而交接,虛熱熏蒸,即成此疾。初發(fā)在陰頭如粟,拂之即痛甚,兩日出清膿,作臼孔,蝕之太痛。婦人有生于玉門內(nèi),正似疳蝕瘡,不痛為異耳。

    通直散治便毒如神。

    黑牽牛(一錢半) 大黃(三錢) 歸尾(三錢) 甘草節(jié)(二錢) 白僵蠶(一錢半)木鱉(三個,去殼) 穿山甲(壁土炒,各二錢)

    上銼一劑,好酒煎,早晨空心服,少食至已時,瀉下膿血便安。

    神異散治便毒、魚口瘡。

    金銀花 天花粉 木鱉子(各一錢) 連翹 黃芩(各八分) 山梔子(七分)穿山甲(炒珠,二錢) 大黃(二錢) 木香(五分) 皂角刺(三錢) 甘草(五錢)

    上銼一劑,酒水煎,空心服。

    通解散治男子交感,強(qiáng)固不泄,以致血氣交錯,大小便澀滯,或肛門腫痛,或作便毒癰疽。

    黑丑(炒,搗末) 大黃(炒) 桃仁(去皮尖) 官桂 白芍 澤瀉(各二錢半)干姜(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二劑,水煎,空心服。

    黃芷湯治魚口瘡。

    大黃 香白芷(各五錢)

    水煎露一宿,次早空心溫服。至午后肚痛,未成者自消,已成未穿者,膿血從大便中出。

    攻毒散治魚口瘡。

    油核桃去肉,將蝎子于內(nèi),火燒存性研末,黃酒下,出汗。如未愈,加蜈蚣同燒為末,燒酒調(diào)服。(出汗)

    百五散(王小庵傳) 治魚口瘡初出三、五日。

    五倍子炒黃為末,入百草霜醋調(diào)貼患處,一日夜即消。

    立消散治魚口便毒。

    大蝦蟆一個,剝?nèi)テぃB腸搗爛,入蔥五錢再搗,敷腫處,卻用皮復(fù)貼其上,此瘡立刻消散,決無遺毒之患也。

    瀉肝湯治肝經(jīng)濕熱不利,陰囊腫痛,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及下疳瘡。

    當(dāng)歸梢 赤芍藥 生地黃 龍膽草(酒浸,炒) 防風(fēng) 黃連(炒)黃柏 知母(酒炒) 車前子(炒) 澤瀉(各一錢) 甘草梢(五分)

    上銼一劑,空心水煎服。

    珍珠散(焦確齋傳) 治下疳瘡。

    黃連(末) 黃柏(末)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輕粉 官粉()五倍子(炒) 珍珠(研) 象牙(銼,各等分)

    上為末,以米泔水洗凈,糝患處。

    白金散治下疳瘡。

    黃柏分作手指大條,慢火炙熱,淬豬膽汁中,用二枚,每炙淬汁晝?yōu)槎?。研?xì),入輕粉錢余,香油調(diào)敷患處。

    鳳凰散(李寵庵傳) 治下疳,陰頭生瘡腫痛,名蠟燭發(fā)。

    抱過雞卵殼 黃連 輕粉各等分各研末均一處,香油調(diào)搽。

    洗疳湯(桑柳南傳)

    川楝 黃連 瓦松 花椒 蔥根 艾葉各等分。

    上水煎,傾入盆內(nèi),用青布一塊展洗瘡上,立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