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圖經(jīng)》
茄科植物龍葵的根,夏、秋采收。
《綱目》:"苦微甘,寒,無毒。"
《福建民間草藥》:"凡虛寒而無實熱者忌用。"
治痢疾,淋濁,白帶,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①《本草圖經(jīng)》:"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
②《綱目》:"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8~1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①治痢疾,婦女白帶,男子淋濁:鮮龍葵根八錢至一兩(干的五至八錢),和水煎成半小碗,飯前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睪丸炎:龍葵鮮根、燈籠草各-兩,青皮鴨蛋二枚。加水同煮熟,服湯食蛋。(《泉州本草》)
③治風(fēng)牙蟲痛:龍葵根煎湯含漱。(《泉州本草》)
④治發(fā)背癰疽成瘡者:龍葵根一兩,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涂于瘡上。(《本草圖經(jīng)》)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龍葵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nigr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
一年生草本,高約25-100cm。莖直立,有棱角或不明顯,近無毛或稀被細(xì)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尾⑾卵又寥~柄,通常長2.5-10cm,寬1.5-5.5cm,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波狀粗鋸齒,光滑或兩面均被稀疏短柔毛。蝎尾狀聚傘花序腋外生,由3-6(-10)朵花組成;花梗長,5深裂,裂片卵圓形,長約2mm,雄蕊5,著生花冠筒口,花絲分離,花藥黃色,頂孔向內(nèi);雌蕊1,球形,子房2室,花柱下半部密生白色柔毛,柱頭圓形。漿果球形,有光澤,直徑約8mm,成熟時黑色;種子多數(shù)扁圓形?;ā⒐?-10月。
味苦;性寒
《福建民間草藥》:凡虛寒而無實熱者忌用。
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痢疾;淋濁;尿路結(jié)石,白帶,風(fēng)火牙痛,跌打抽傷,癰疽腫毒。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1.《本草圖經(jīng)》: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
2.《綱目》: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茄科植物龍葵的根,夏、秋采收。
性味《綱目》:"苦微甘,寒,無毒。"
注意《福建民間草藥》:"凡虛寒而無實熱者忌用。"
功能主治治痢疾,淋濁,白帶,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①《本草圖經(jīng)》:"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
②《綱目》:"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8~1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①治痢疾,婦女白帶,男子淋濁:鮮龍葵根八錢至一兩(干的五至八錢),和水煎成半小碗,飯前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睪丸炎:龍葵鮮根、燈籠草各-兩,青皮鴨蛋二枚。加水同煮熟,服湯食蛋。(《泉州本草》)
③治風(fēng)牙蟲痛:龍葵根煎湯含漱。(《泉州本草》)
④治發(fā)背癰疽成瘡者:龍葵根一兩,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涂于瘡上。(《本草圖經(jīng)》)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龍葵根拼音注音Lónɡ Kuí Gēn英文名Root of Black Nightshade出處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源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龍葵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nigr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約25-100cm。莖直立,有棱角或不明顯,近無毛或稀被細(xì)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尾⑾卵又寥~柄,通常長2.5-10cm,寬1.5-5.5cm,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波狀粗鋸齒,光滑或兩面均被稀疏短柔毛。蝎尾狀聚傘花序腋外生,由3-6(-10)朵花組成;花梗長,5深裂,裂片卵圓形,長約2mm,雄蕊5,著生花冠筒口,花絲分離,花藥黃色,頂孔向內(nèi);雌蕊1,球形,子房2室,花柱下半部密生白色柔毛,柱頭圓形。漿果球形,有光澤,直徑約8mm,成熟時黑色;種子多數(shù)扁圓形?;ā⒐?-10月。
性味味苦;性寒
注意《福建民間草藥》:凡虛寒而無實熱者忌用。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痢疾;淋濁;尿路結(jié)石,白帶,風(fēng)火牙痛,跌打抽傷,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1.《本草圖經(jīng)》: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
2.《綱目》: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