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鑒》 吐瀉

    作者: 龔信

    燒針丸治小兒吐瀉。

    黃丹(水飛過) 朱砂 白礬(火 ,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針尖上,于燈焰上燒存性,研爛,涼米泔水調(diào)服。

    瀉者食前,吐者無時(shí)。外用綠豆粉,以雞子清和作膏,涂兩腳心,如瀉涂囟門,止則去之。

    白術(shù)散治吐瀉,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和胃生津,止瀉痢,將欲成慢驚風(fēng)者。

    人參 白術(shù) 藿香 白茯苓(去皮) 干葛 木香 甘草(炙,各等分)

    水煎服。若小兒頻頻瀉痢,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豆蔻,煨,各一錢,用姜一片煎。若慢驚已作,加細(xì)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三個,白附子八分,裹煨。若冬月,小兒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加丁香二粒。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乃胃中元?dú)馍俟室玻c此湯補(bǔ)之,加天花粉。如能食而渴者,白虎湯加人參。如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食,服之即效。

    參苓膏治大人、小兒脾胃虛冷,嘔吐泄瀉,及痘疹泄瀉,并治。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 白豆蔻(七錢) 山藥(一兩) 木香(五錢)砂仁(五錢) 肉豆蔻(七錢)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不拘時(shí),清米湯,研化服。

    治小兒脾虛泄瀉。(李椹澗傳)

    山藥半生半炒,為細(xì)末,每服一、二錢,空心黑砂糖水調(diào)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