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蜈蚣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蜈蚣草拼音注音Wú Gōnɡ Cǎo別名

    蜈蚣蕨、長葉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

    來源

    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解毒殺蟲。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蜈蚣咬傷,疥瘡。

    用法用量

    根狀莖2~4錢。外用全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蜈蚣草拼音注音Wú Gōnɡ Cǎo別名

    蜈蚣蕨(《湖南藥物志》),小貫仲(《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鳳尾蕨科植物蜈蚣草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墻上或石隙間。分布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及華南、西南各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3~2米。根狀莖短,被線狀披針形、黃棕色鱗片,具網(wǎng)狀中柱。葉叢生,葉柄長10~30厘米,直立,干后棕色,葉柄、葉軸及羽軸均被線形鱗片;葉矩圓形至披針形,長10~100厘米,寬5~30厘米,1次羽狀復(fù)葉;羽片無柄,線形,長4~20厘米,寬0.5~1厘米,中部羽片最長,先端漸尖,先端邊緣有銳鋸齒,基部截形,心形,有時稍呈耳狀,下部各羽片漸縮短;葉亞革質(zhì),兩面無毛,脈單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線形,囊群蓋狹線形,膜質(zhì),黃褐色。

    本植物的根(蜈蚣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

    ①《貴州民間藥物》:"治疥瘡。"

    ②《湖南藥物志》:"辟疫,消腫,退熱。治腹痛,痢疾,蜈蚣咬傷,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

    治疥瘡:蜈蚣草(全草)二兩,一掃光四兩。大蒜桿(干的)四兩。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須內(nèi)服消毒藥:白土茯苓、白鮮皮、蒲公英各一兩,八爪金龍四錢。煎水服,一日三次。(《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蜈蚣草拼音注音Wú Gōnɡ Cǎo別名

    蜈蚣蕨、小貫仲、百葉尖、蜈蚣蕨、貫眾、牛肋巴、篦子草、小蜈蚣草、狗脊、長葉甘草蕨、肺筋草、小牛肋巴、蜈蚣連、斬草劍、梳子草、黑舒筋草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rake,Herb of Centipedal Brake,Herb of Ladder Brake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vittat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3100m的空曠鈣質(zhì)土或石灰?guī)r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3-2m。根狀莖短,被線狀披針形、黃棕色鱗片,具網(wǎng)狀中柱。葉叢生,葉柄長10-30cm,直立,干后棕色,葉柄、葉軸及羽軸均被線形鱗片;葉矩圓形至披針形,長10-100cm,寬5-30cm,1次羽狀復(fù)葉;羽片無柄,線形,長4-20cm,寬0.5-1cm,中部羽片最長,先端漸尖,先端邊緣有銳鋸齒,基部截形,心形,有時稍呈耳狀,下部各羽片漸縮短;葉亞革質(zhì),兩面無毛,脈單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線形,囊群蓋狹線形,膜質(zhì),黃褐色。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木脂體甙,順-二氫-去氫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甙(ci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9-O-β-D-glucoside),落葉松脂醇-9-O-β-D-葡萄糖甙(lariciresinol-9-O-β-D-glucoside),還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

    歸經(jīng)

    肝;大腸;膀胱經(jīng)

    性味

    淡;苦;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解毒殺蟲。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感冒;痢疾;乳癰;瘡毒;疥瘡;蛔蟲癥;蛇早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復(fù)方

    治疥瘡: 蜈蚣草(全草)二兩,一掃光四兩,大蒜桿(干的)四兩。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須內(nèi)服消毒藥:白土茯苓、白鮮皮、蒲公英各一兩,八爪金龍四錢。 煎水服,一日三次?!促F州民間藥物)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疥瘡。

    2.《湖南藥物志》:辟疫,消腫,退熱。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ikonnikovii(Juz.)G.Y.Wu et H.W.Li[S.ik......
  •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資源......
  • 《中國藥典》: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性狀本品莖呈方柱......
  • 《中藥大辭典》:薄荷油拼音注音Bò He Yóu出處《重慶堂隨筆》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性狀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qiáng)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
  • 拼音注音Bò He Sù Yóu別名薄荷油英文名OLEUM MENTHAE DEMENTHOLATUM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的新鮮莖和葉經(jīng)水蒸氣蒸餾,再冷凍,部分脫腦加工得到的揮發(fā)油。性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