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虬螂滓茻嵊谛∧c,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方
綠袍散治口瘡。
黃柏(去粗皮,一兩) 青黛(三錢)
上為末,摻患處噙之,吐出涎即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錢。
赴宴散(段干兵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外敷之劑) 治口瘡。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細辛 干姜上各等分,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藥于患處,吐咽不拘,神效。
升麻散治上膈癰毒,舌上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赤芍 人參 桔梗 干葛(各錢半) 甘草(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徐徐服之。
《內經》曰∶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口為糜,五苓散合導赤散一服而愈。
〔批〕(按此方治口瘡內服之劑)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虛,相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治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摻之。
上清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噙化之劑) 治口舌痛生瘡。
薄荷葉(三兩) 硼砂(五錢) 天花粉(一兩) 天竺黃(五錢) 風化硝 百藥煎防風 孩兒茶(各一兩) 桔梗(七錢)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口中,徐化下。
香茶餅清膈化痰香口。
孩兒茶(四兩) 桂花(一兩) 南薄荷葉(一兩) 硼砂(五錢)
上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餅,噙化咽下,美味香甜。
硼砂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清上香口之劑) 治口氣,口干,口舌生瘡。
硼砂(二錢) 片腦 麝香(各一分) 馬牙硝(風化,四錢) 寒水石( ,一錢)
上為末,用甘草膏為丸,如麻子大。不拘時含一丸,咽津。
口唇緊小,不能開口,不能飲食,不治即死,用白布作燈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燒,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或用舊青布燒灰,調清服,或和豬脂涂敷。又以蛇蛻燒灰,先拭凈敷之;又宜燒亂發(fā)、蜂房、六畜毛灰,豬脂調敷。
治唇緊燥裂生瘡。
橄欖不拘多少,燒灰,豬脂和敷患處。
治口唇裂破成瘡(劉太府方)
爐甘石(二錢,火 ) 文蛤(一兩) 黃柏(一兩) 蒼術(五錢)
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極細,入片腦三分,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
補唇舌方(太醫(yī)院傳)
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鍛石涂之即止。愈后舌硬,用雞冠血點之即軟。
舌強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傍大脈,血出即消。勿刺著中央脈,令人血不止,則以火燒銅箸烙之;或以雜草燒鑊銹,醋調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即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凡舌腫,舌下必有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小白,可燒鐵釘烙頭上即消。
治舌上腫硬。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
上為末,井花水調敷。
又方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病機云∶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治舌無故出血如線,以槐花為末,摻之即止。
治舌忽脹退場門外,俗云是蜈蚣毒,用雄雞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
(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十卷。搜集后漢以前的醫(yī)學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并論述臟腑、經絡 、病證、治則、預后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虬螂滓茻嵊谛∧c,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方
綠袍散治口瘡。
黃柏(去粗皮,一兩) 青黛(三錢)
上為末,摻患處噙之,吐出涎即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錢。
赴宴散(段干兵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外敷之劑) 治口瘡。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細辛 干姜上各等分,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藥于患處,吐咽不拘,神效。
升麻散治上膈癰毒,舌上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赤芍 人參 桔梗 干葛(各錢半) 甘草(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徐徐服之。
《內經》曰∶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口為糜,五苓散合導赤散一服而愈。
〔批〕(按此方治口瘡內服之劑)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虛,相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治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摻之。
上清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噙化之劑) 治口舌痛生瘡。
薄荷葉(三兩) 硼砂(五錢) 天花粉(一兩) 天竺黃(五錢) 風化硝 百藥煎防風 孩兒茶(各一兩) 桔梗(七錢)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口中,徐化下。
香茶餅清膈化痰香口。
孩兒茶(四兩) 桂花(一兩) 南薄荷葉(一兩) 硼砂(五錢)
上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餅,噙化咽下,美味香甜。
硼砂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清上香口之劑) 治口氣,口干,口舌生瘡。
硼砂(二錢) 片腦 麝香(各一分) 馬牙硝(風化,四錢) 寒水石( ,一錢)
上為末,用甘草膏為丸,如麻子大。不拘時含一丸,咽津。
口唇緊小,不能開口,不能飲食,不治即死,用白布作燈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燒,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或用舊青布燒灰,調清服,或和豬脂涂敷。又以蛇蛻燒灰,先拭凈敷之;又宜燒亂發(fā)、蜂房、六畜毛灰,豬脂調敷。
治唇緊燥裂生瘡。
橄欖不拘多少,燒灰,豬脂和敷患處。
治口唇裂破成瘡(劉太府方)
爐甘石(二錢,火 ) 文蛤(一兩) 黃柏(一兩) 蒼術(五錢)
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極細,入片腦三分,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
補唇舌方(太醫(yī)院傳)
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鍛石涂之即止。愈后舌硬,用雞冠血點之即軟。
舌強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傍大脈,血出即消。勿刺著中央脈,令人血不止,則以火燒銅箸烙之;或以雜草燒鑊銹,醋調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即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凡舌腫,舌下必有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小白,可燒鐵釘烙頭上即消。
治舌上腫硬。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
上為末,井花水調敷。
又方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病機云∶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治舌無故出血如線,以槐花為末,摻之即止。
治舌忽脹退場門外,俗云是蜈蚣毒,用雄雞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