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鑒》 咳嗽

    作者: 龔信

    咳嗽所因,浮風(fēng)、寒緊、數(shù)熱、細(xì)濕、房勞澀難。右關(guān)濡者,飲食傷脾;左關(guān)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dāng)咳嗽。五臟之嗽,各視其部,沉緊虛寒,沉數(shù)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xì),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傷風(fēng)咳者,脈浮,憎寒壯熱,自汗惡風(fēng),口干煩躁,鼻流清涕,欲語未竟而咳也。

    傷寒咳者,脈緊,憎寒發(fā)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寒而咳。

    傷暑咳者,脈數(shù),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

    傷濕咳者,脈細(xì),骨節(jié)煩疼,四肢重著,或自汗,小便澀。

    咳者,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治以防風(fēng)、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姜、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

    嗽者,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治以半夏、白術(shù)、五味子、枳殼、防風(fēng)、甘草、枳實、山楂、蒼術(shù)、橘皮。

    咳嗽者,有痰有聲,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治以半夏、白術(shù)、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之類。

    風(fēng)寒嗽者,鼻塞聲重,惡風(fēng)惡寒,或自汗,或無汗者是也。治當(dāng)以發(fā)散行痰,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

    風(fēng)寒郁熱于肺夜嗽者,治以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姜。

    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是也。主豁痰,用二陳湯,或以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姜汁蒸餅為丸服。

    火郁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難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桔梗開之,再用補陰降火之藥。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癥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則先治痰而后治火,在乎醫(yī)者之隨機變可也。

    勞嗽者,痰多盜汗是也。或作寒熱,宜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姜汁。陰虛火動而嗽者,四物、二陳,順而下之。加黃柏,知母尤妙。陰虛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梔子??人月曀徽撸搜撌軣嵋?。用青黛、蛤粉,蜜調(diào)服。一方用芩連四物湯。好色之人元氣虛,咳嗽不已者瓊玉膏。

    肺脹而嗽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是也。宜收斂肺氣,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之類。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治咳嗽,最要分肺虛肺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斂而補之;若肺實有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散而瀉之。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若有外邪而驟用之,恐閉住邪氣,必先發(fā)散,然后可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風(fēng)寒,然形實有熱,因于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者當(dāng)戒。馬兜鈴去肺熱而補肺也。生姜辛能發(fā)散也。罌粟殼不可驟用,乃后收功藥也。人參以其氣虛,或新咳挾虛者可用。若風(fēng)寒邪盛,或久嗽肺有郁火者,不可用也。栝蔞仁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自降。

    凡咳嗽口燥咽干有痰者,不可用南星、半夏,宜用栝蔞仁、貝母。若飲水者,又不宜栝蔞,恐泥膈不松快耳。

    參蘇飲治四時感冒,發(fā)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粘,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寬中快膈,不致傷脾。此藥大解肌熱潮熱,將欲成勞瘵之證,神效。

    紫蘇(一錢) 前胡(一錢)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 干葛(一錢) 陳皮(一錢)半夏(一錢) 白茯苓(一錢) 甘草(七分) 人參(七分,實熱者去之) 木香(五分,氣盛去之)

    上銼作一劑,生姜三片,黑棗二枚,水煎食后溫服。若天寒感冒,惡寒無汗,咳嗽喘促;或傷風(fēng)自汗,鼻塞聲重,咳嗽,并加麻黃二錢,去皮杏仁一錢,金沸草一錢,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實有熱,加杏仁、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烏梅七個。胸滿痰多,加栝蔞仁一錢。氣促喘嗽,加知母、貝母各一錢。肺寒咳嗽,加五味子、干姜各七分。心下痞滿,或胸中煩熱,或停酒不散,或嘈雜惡心,加黃連、枳實各一錢,干葛、陳皮倍用之。鼻衄,加烏梅五個,麥門冬、茅根各一錢。心盛發(fā)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細(xì)辛八分??人酝卵?,加升麻、牡丹皮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勞熱咳嗽,久不愈,加知母、貝母、麥門冬各一錢。吐血,加阿膠、牡丹皮、赤芍藥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烏梅七個??人蕴抵幸娧员痉郊铀奈餃蜍哐a心湯。妊娠傷寒,去半夏,加香附。

    清金降火湯瀉肺胃中之火,火降則痰消嗽止。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泡,一錢) 茯苓(一錢) 桔梗(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貝母(去心,一錢) 前胡(一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黃芩(炒,一錢) 石膏(一錢)栝蔞仁(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食遠(yuǎn)臨臥服。

    二母寧嗽湯〔批〕(按此方治四時一切痰嗽,無問新久,肺氣有余者宜之) 治因傷酒食,胃火上炎,沖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經(jīng)旬不愈,一服即瘥。

    知母(去毛,錢半) 貝母(去心,錢半) 黃芩(一錢二分) 山梔仁(一錢二分)石膏(二錢) 桑白皮(一錢) 茯苓(一錢) 栝蔞仁(一錢) 陳皮(一錢) 枳實(七分)五味子(十粒) 生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臨臥時,細(xì)細(xì)逐口服。

    潤肺豁痰寧嗽湯(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痰嗽兼陰虛者宜之)

    陳皮(五分) 半夏(姜制 五分) 白茯苓(四分) 甘草(炙,三分) 黃柏(酒炒,五分) 黃芩(酒洗,三分) 知母(酒炒,五分) 貝母(去心,五分) 天冬(去心,三分)麥冬(去心,三分) 紫菀(酒洗,三分) 款冬花(酒洗,三分) 桔梗(三分) 熟地黃(五分) 當(dāng)歸(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吸藥如神散(陳太醫(yī)傳)〔批〕(按此方治久年痰嗽專攻之劑) 治風(fēng)入肺中,久嗽不愈。

    雄黃 佛耳草 鵝管石 款冬花 甘草 寒水石 青礞石( 過) 白附子 枯礬 孩兒茶(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紙燃燒煙,令病患吸之。

    灸法 治久患咳嗽,百藥無效,可用此法。

    將病者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直骨穴。其婦人即按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也。艾灸三壯,其艾圓如小豆大。男左女右不可差,其咳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dá),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biāo)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民間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