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內(nèi)經(jīng)》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生病之絡(luò)也。
謹(jǐn)候氣宜,無失病機(jī),其主病何如?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采藥歲也。)司歲物何也?
天地之專精也。曰∶司氣者何如?曰∶司氣主歲同,然有余不足也。(不足則物薄,有余則物精。)
非司歲物何如?曰∶散也。(非專精則散氣,散物則物不純。)故質(zhì)同而異等也。氣味有濃薄,性用有靜躁,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類,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俱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濃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明其用。
凡藥昆蟲草木,產(chǎn)之有地,根葉花實(shí),采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汁不全。
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須采而用之,斯有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