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藿香散治小兒脾胃不調(diào),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 藿香(洗) 枳殼(炒) 濃樸(制)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紫蘇湯調(diào)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棗湯下,大能和胃進(jìn)食。

    香橘餅治積瀉、冷瀉、傷食泄瀉。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二錢半) 濃樸 神曲(炒) 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餅,或米湯下。

    調(diào)中散治傷食瀉。先用紫霜丸取積,然后服此補(bǔ)之。經(jīng)云∶食瀉重,當(dāng)取疳。虛用補(bǔ)虛,良醫(yī)明妙理,何慮疾難瘳。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干姜 砂仁 木香 丁香 甘草(炙) 藿香(洗) 香附子(炒。

    各等分)

    上為末,姜、棗煎湯。肚腹痛白湯下,大小以意加減服。

    錢氏白術(shù)散治泄瀉并吐瀉,止渴。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藿香 干姜(炮。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木香(五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同煎。

    參苓白術(shù)散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及大病后以此養(yǎng)胃。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炙) 白扁豆 山藥 砂仁 蓮肉 薏苡仁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棗湯、米湯下。

    六神湯治脾虛吐瀉,不進(jìn)飲食。

    黃 (炙) 扁豆(炒)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粉草(炙。各等分) 加藿香亦可

    上銼,每服二錢,姜、棗煎,或作末,姜棗湯調(diào)服。

    胃苓湯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瀉。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茯苓 濃樸 陳皮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燈芯、陳米煎湯調(diào)服。

    人參安胃散出東垣方,治暑熱傷乳,損其脾胃,吐瀉久,恐成慢風(fēng)。

    人參(二錢) 黃 (四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芍藥(二錢) 茯苓 陳皮 黃連(各二錢)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食前溫服。

    全蝎觀音散治吐瀉,截風(fēng)定志,恐變成慢驚。

    黃 (炙) 人參(各二錢半) 木香 甘草(炙) 蓮肉(去心) 扁豆(一錢) 茯苓 白芷 全蝎 羌活(各一錢) 防風(fēng) 天麻(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diào)服或煎服亦可。

    朱君散治虛弱,驚悸,吐瀉后有此證并糞青者,宜服四君子湯加辰砂、麝香末,用燈芯鉤藤湯調(diào)下。

    豆蔻餅(方見痘疹門。)

    益黃散(方見吐門。)

    消食丸(方見脾胃。)

    黃芩湯(方見痢門。)

    定命散(方見驚門。)

    紫霜丸(方見變蒸。)

    至圣丸(方見胎門。)

    生姜瀉心湯(方見痢門。)

    調(diào)中湯(方見痢門。)

    理中湯(方見吐瀉。)

    以上十方皆治吐,泄瀉,可對證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