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礬

    《中藥大辭典》:黃礬拼音注音Huánɡ Fán別名

    金線礬(《海藥本草》),雞矢礬(《本草蒙筌》)。

    出處

    《唐本草》

    來(lái)源

    為硫酸鹽類(lèi)礦物黃礬的礦石。

    原形態(tài)

    單斜晶系。結(jié)晶者不多見(jiàn),常為細(xì)小纖維狀之集合體。顏色淡黃。光澤呈絹絲狀或珍珠狀。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常產(chǎn)于長(zhǎng)石及粗面巖內(nèi)。

    化學(xué)成分

    主要含硫酸鐵;自綠礬中揀取者,主為堿式硫酸鐵或硫酸鐵。

    性味

    《海藥本草》:"味咸酸澀,有毒。"

    功能主治

    治痔瘺、惡瘡、疥癬。

    ①《唐本草》:"療瘡生肉。"

    ②《海藥本草》:"主野雞瘺痔,惡瘡疥癬等疾。"

    ③李杲:"治陽(yáng)明風(fēng)熱牙疼。"

    用法用量

    外用:煅研細(xì)末撒或調(diào)敷。內(nèi)服:入丸劑。

    復(fù)方

    ①治痔瘺腫痛,膿血不止:黃礬三兩,烏蛇六兩(酒浸,去骨、皮,炙令黃),黃耆三兩(銼),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駱駝胸前毛三兩半(燒灰)。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黃耆湯下二十丸。(《圣惠方》黃礬丸)

    ②治小兒聤耳出膿水:黃礬半兩,烏賊魚(yú)骨一分,黃連一分(去須)。上藥搗羅為末,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圣惠方》黃礬散)

    ③治婦人頰上瘡,瘥后每年又發(fā):黃礬石二兩(燒令汁盡),胡粉一兩,水銀一兩半。搗篩礬石,胡粉更篩,先以片許豬脂,于瓷器內(nèi)熱研水銀令消盡,更加豬脂,并礬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瘡以涂之,又別熬胡粉令黃,涂膏訖,則薄此粉。(《補(bǔ)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蝕齒斷,唇口壞爛腫痛:黃礬、青礬、白礬(燒令汁盡)、白狗糞灰、莽草、雄黃(細(xì)研)各半兩,石膽(細(xì)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龍(微炒)、人糞灰各一分,麝香一錢(qián)(研細(xì))。上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先以鹽漿水漱口三兩度,于上點(diǎn)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黃礬散)

    ⑤治妒精瘡:黃礬、青礬、麝香。上三味等分,為末,小便后敷上,不過(guò)三度。(《千金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黃礬拼音注音Huánɡ Fán別名

    金線礬、雞矢礬、雞屎礬

    英文名Fibroferrite出處

    1.《海藥本草》:金線礬,《廣州志》云,生波斯國(guó)。打破內(nèi)有金線紋者為上。

    2.《綱目》:黃礬,出陜西。瓜州、沙外及舶上來(lái)者為上。黃色狀如胡桐淚,人于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非真也。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lèi)礦物黃礬的礦石。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ibrofessite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于長(zhǎng)石及粗面巖內(nèi)。

    資源分布:產(chǎn)于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單斜晶系。結(jié)晶者不多見(jiàn),常為細(xì)小纖維狀之集合體。顏色淡黃。光澤呈絹絲狀或珍珠狀。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多呈不規(guī)則塊狀。淡黃色。微透明;絹絲光澤或珍珠光澤。體較輕,硬度近于指甲。微有鐵銹氣,味咸、酸,微澀。以色淡黃、有光澤、無(wú)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主要含硫酸鐵(Fe2O3·2SO3·10H2O),其中三氧化硫(SO3)32%,三氧化二鐵(Fe2O3)32%,水(H2O)36%。

    鑒別

    (1)取本品1小塊,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nèi),灼燒,有水生成,附于上部的管壁上。(檢查結(jié)晶水)(2)取本品約0.5g,加水10ml,使溶解,濾過(guò)。

    ①取濾液1ml,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lán)色沉淀;分離,沉淀在稀鹽酸中不溶,但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檢查鐵鹽)②取濾液1ml,加硫氰酸銨試液,即顯血紅色。(檢查鐵鹽)③取濾液1ml,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檢查硫酸鹽)④.取濾液1ml,加醋酸鉛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檢查硫酸鹽)

    歸經(jīng)

    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酸;澀;咸;寒;有毒

    注意

    本品多作外用,內(nèi)服宜慎,不可多服久服。

    功能主治

    解毒殺蟲(chóng);斂瘡。主痔瘺;惡瘡;疥癬;聤耳出膿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內(nèi)服:研末,每次0.5g;入丸、散。

    復(fù)方

    ①治痔瘺腫痛,膿血不止: 黃礬三兩,烏蛇六兩(酒浸,去骨、皮,炙令黃),黃耆三兩(銼),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駱駝胸前毛三兩半(燒灰)。 上藥搗羅為未,煉蜜和搗三、二百桿,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黃耆湯下二十丸。(《圣惠方》黃礬丸) ②治小兒盯耳出膿水: 黃礬半兩,烏賊魚(yú)骨一分,黃連一分(去須)。上藥搗羅為末,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 (《圣惠方》黃礬散) ③治婦人頰上瘡,瘥后每年又發(fā): 黃礬石二兩(燒令汁盡),胡粉一兩,水銀一兩半。搗篩礬石,胡粉更篩,先以片許豬脂,于瓷器內(nèi)熟研水銀令消盡,更加豬脂,并礬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瘡以涂之,又別熬胡粉令黃,涂膏訖,則薄此粉。 (《補(bǔ)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蝕齒,唇口壞爛腫痛: 黃礬、青礬、白礬(燒令汁盡)、白狗糞灰、莽草、雄黃(細(xì)研)各半兩,石膽(細(xì)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龍(微炒)、入糞灰各一分,麝香一錢(qián)(研細(xì))。上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先以鹽漿水漱口三兩度,于上點(diǎn)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黃礬散) ⑤治妒精瘡: 黃礬、青礬、麝香。上三味等分,為末,小便后敷上,不過(guò)三度。(《千金方》)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痔瘺、惡瘡、疥癬等病證。黃礬多外用,可單用,或與其他燥濕斂瘡、清熱解毒藥配伍用,如治痔瘺腫痛,膿血不止,黃礬配烏蛇、枳殼等祛風(fēng)止痛,枯痔斂瘡。治疳蝕瘡,唇口壞爛腫痛,可配青礬、白礬、雄黃解毒消疳,生肌斂瘡。治聤耳出膿久不愈,則配用烏賊骨、黃連解毒化瘀,收濕斂瘡。

    各家論述

    1.《唐本草》:療瘡生肉。

    2.《海藥本草》:主野雞瘺痔,惡瘡疥癬等痰。

    3. 李杲:治陽(yáng)明風(fēng)熱牙疼。

    4.《海藥本草》:《廣州志》云:金線礬生波斯國(guó),打破內(nèi)有金線文者為上,多入燒家用。

    5.《綱目》:黃礬出陜西,瓜州、沙州及舶上來(lái)者為上,黃色狀如胡桐淚。人于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絲文,謂之金線礬,磨刀劍顯花文?!兜し跨R源》云:五色山脂,吳黃礬也。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Gǔ Shénɡ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有柄馬尾衫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legmariurus hamiltonii(Spreng.)Love et Love var.petiolatus(Clarke)Ching......
  • 來(lái)源銼石鱉科銼石鱉屬動(dòng)物函館銼石鱉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 Pilsbry,以全蟲(chóng)入藥。夏秋捕捉,微火烘干或曬干。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氣管炎。用法用量1錢(qián),研粉或壓片分2~3次服。摘錄《......
  • 拼音注音Bā Jiǎo Wū別名活血蓮[湖北、湖南]、金杯盂、獨(dú)腳蓮[福建]、橐吾、鐵冬莧、大馬蹄、大馬蹄香、馬蹄當(dāng)歸、一葉蓮來(lái)源為菊科大吳風(fēng)草屬植物大吳風(fēng)草Farfugium japonicum (L)Kitam.[Liguaria Ka......
  • 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別名白金條[側(cè)根名]、白龍須[須狀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將軍、割舌羅、五角楓、七角楓、野羅桐、花冠木來(lái)源為八角楓科八角楓屬植物華瓜木Alangium chinense (Lour.) Rehd. 及瓜......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葉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Yè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lái)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葉。植物形態(tài)詳“八角楓根“條。功能主治《南寧市藥物志》:“跌打接骨。“復(fù)方①治乳結(jié)疼痛:八角楓葉數(shù)十張,抽去粗筋,搗爛敷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