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病機

    作者: 徐春甫

    《內(nèi)經(jīng)》曰∶陽氣者,大怒則形色絕,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又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濕淫汗出為鼽衄。

    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胞移熱于膀胱,則為癃,溺血。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

    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

    又曰∶臥則血歸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又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

    《針經(jīng)》云∶厥氣生足 , 生脛寒,脛寒則后血。

    《原病式》云∶血溢血瀉,衄 污血,皆屬于火。

    《巢氏病源》云∶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肺者,五臟上蓋,心肝又俱主血。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nèi)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肉衄者,血出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nèi)。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里,因滿悶便血,或去數(shù)升乃至一斛是也。肺疽言飲酒之后,毒滿便吐,吐以后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是飲食半飽之后,胃內(nèi)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共上沖 ,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

    吐血之后,臟腑虛竭,榮衛(wèi)不理,陰陽隔絕。陽虛于上,故身體虛熱;胸中痞,則口燥。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憂愁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唾血者,由傷損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唾出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脅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也。

    心主血脈而候于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

    此由五臟傷損所為。臟氣既傷,則風(fēng)邪易入,熱氣在內(nèi),亦大便下鮮血而復(fù)吐。冷氣在內(nèi),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前便后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后便者,血來近。遠近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心主于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jié)于小腸,故小便血也。下部脈急而弦者,風(fēng)邪入于少陰,則尿血;尺脈微而芤,亦尿血。

    凡榮衛(wèi)大虛,腑臟易損,血脈空竭,因而恚怒失節(jié),驚忿過度,暴氣逆溢,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言九竅出血,喘咳而上氣逆,其脈數(shù)有熱不得臥者,死。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肝心俱傷于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yǎng)于血,故熱甚則血有余而妄行?;蛑^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消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衄者,陽熱怫郁于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血衄也。

    衄 血污,血出也。污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余,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污濁,害承乃制,則血兼黑而為紫也。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陳無擇云∶衄者,因傷風(fēng)寒暑濕,流傳經(jīng)鉻,涌泄于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是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清道中而致者,屬內(nèi)因。

    飲食過多,啖炙爆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所致者,為不內(nèi)外因。

    吐血者,或因四氣傷于外,七情動于內(nèi),及飲食房室勞役所致。勞血積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nèi)傷。

    東垣曰∶經(jīng)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nèi)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饑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血者,陰也。氣主行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于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jīng)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nèi)逆者是也。

    《玉機微義》云∶怒氣勞氣,皆能致血證。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jīng)云抑怒以存陰者是矣。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jīng)妄行也。

    丹溪曰∶經(jīng)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jīng)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玉機微義》云∶經(jīng)曰∶榮者,水谷之精也。和調(diào)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源源而來,生化于脾,充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聚汁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jīng)恃此而長養(yǎng),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虛,可不謹養(yǎng)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

    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則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于內(nèi)。茍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diào)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秲?nèi)經(jīng)》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jīng)行,至四十九而經(jīng)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傷,所變之證妄行于上則吐衄,衰涸于外則虛勞,忘反于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fēng)。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饦O似水,血色紫黑,熱勝于陰,發(fā)為瘡瘍。濕滯于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害狂。墮恐跌仆,則瘀惡內(nèi)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

    成無己云∶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fā)散,壅盛于經(jīng),逼迫于血則因致衄也。蓄血在下焦,結(jié)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于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血為熱所搏結(jié)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經(jīng)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治法詳見傷寒蓄血條下。)

    陰結(jié)便血,非傷寒之比。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jié)陰之病,陰氣內(nèi)結(jié),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內(nèi)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