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術(shù)茯車前子湯治一切瀉泄,用此為主。

    白術(shù) 茯苓 車前子 澤瀉 芍藥 陳皮 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燈心煎七分服。傷食泄黃或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楂子(各八分),黃連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狹飽悶,再加濃樸、枳實、木香(各五分)。

    小便赤澀短少,加豬苓、木通、山梔(各五錢)、濕瀉者,加茵陳、蒼術(shù)(各一錢)。若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瀉,加炒黃連、蒼術(shù)、升麻、木通(各五分)。發(fā)熱燥渴,加干葛、石膏(各一錢)??诳室?,加葛根、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廾麻、烏梅肉(各一分)。

    暑月瀉泄,加香薷、濃樸。寒月溏瀉清冷,腹痛或傷冷食,加神曲、麥芽、干姜(煨,各一錢)、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勝濕須加防風(fēng)、羌活、白芷、蒼術(shù)、半夏。胃氣下陷,加人參、黃 、升麻、柴胡,以升清氣。

    久瀉腸胃虛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 )、訶子(煨)、木香、炒干姜各五分。清晨溏泄,加破故紙(炒)、茴香(炒)、肉蔻(煨)。

    (《局方》)胃苓湯治男婦暑濕停飲泄瀉,不服水土等證。

    蒼術(shù)(制) 濃樸(制) 陳皮 甘草(減半)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局方》)平胃散治傷濕泄瀉,姜棗煎成為末,米調(diào)皆可。

    (《良方》)加味五苓散治伏暑泄瀉,發(fā)煩渴,小水不利。

    豬苓 白術(shù) 白茯苓 澤瀉 車前子(隔紙炒研,一錢) 肉桂(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局方》)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 黃連(姜汁炒) 濃樸(姜炒) 扁豆(炒)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茯苓(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辨疑》)倍術(shù)二陳湯治濕痰瀉泄。

    白術(shù)(加倍) 陳皮 半夏(制)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咀,水盞半加姜三片,煎服。

    (《局方》)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傷暑水瀉。

    桂府滑石(水飛,六兩) 炙甘草末(一兩)

    上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

    (丹溪)青六丸去三焦?jié)駸?,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并不單用,兼治產(chǎn)后腹痛或自利,能補(bǔ)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七兩) 紅曲(炒,二兩)

    上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湯下。

    (丹溪)溫六丸泄瀉而嘔吐者神效。

    六一散用生姜湯調(diào)服?;蛞阅┖腿肫叻种粶{(diào)。

    (《局方》)戊已丸治胃經(jīng)受熱,瀉痢不止。

    黃連(酒炒,四兩) 吳茱萸(泡炒,二兩) 白芍藥(三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

    (秘方)既濟(jì)丸治一切瀉泄不止。

    黃連(切如豆大,四兩) 生姜(二兩,切成粗絲,同黃連炒黃燥)

    上二味為細(xì)末,醋打硬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集成》)脾泄丸治食積酒濕等瀉。

    白術(shù)(土炒,二兩) 蒼術(shù)(炒) 半夏(制。各兩半) 山楂 神曲(炒) 芍藥(炒)黃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為丸。后重者,加木香、檳榔。

    (《局方》)太平丸治瀉泄。

    黃連(一味,同茱萸炒,去萸不用) 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同干姜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東垣)升麻除濕湯白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術(shù)(一錢) 柴胡 羌活 半夏 升麻 神曲 澤瀉 防風(fēng) 炙甘草 陳皮 麥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非腸鳴勿用。

    (東垣)茯苓湯治因傷冷凍飲料水,泄瀉注下,一夜十余次,變作白痢,或變赤痢,腹中痛,食減熱躁,四肢沉困無力。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五分) 當(dāng)歸 生黃芩(各錢半) 白芍藥(七分) 蒼術(shù) 生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 肉桂(各一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草窗)白術(shù)芍藥散治痛瀉要方。

    白術(shù)(炒) 芍藥(炒。各二兩) 陳皮(兩半) 防風(fēng)(一兩)

    上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瀉者加升麻六錢。

    (《機(jī)要》)白術(shù)芍藥湯治太陰受濕,水瀉注下,水谷不化,不欲飲食,困弱無力,宜此和之。身重暴下,大勢來也,亦宜和之。

    白術(shù)(炒) 芍藥(炒。各四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

    (《機(jī)要》)白術(shù)茯苓湯治濕瀉,又治食積,濕熱作瀉。

    白術(shù) 茯苓(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各等分,名白術(shù)散。為末,米湯調(diào)下。

    (《機(jī)要》)蒼術(shù)芍藥湯治前證。

    蒼術(shù) 芍藥(二錢半) 淡桂(五分)

    水煎服。

    (《良方》)神術(shù)散治春傷于風(fēng),夏必飧瀉。

    蒼術(shù)(半斤) 本 川芎(各三兩) 羌活(二兩) 細(xì)辛 粉草(各八錢)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良方》)高良姜湯治腸胃受風(fēng),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nèi) 痛。

    高良姜 木香 檳榔 赤茯苓 人參(各三分) 肉豆蔻 吳茱萸(泡炒) 陳皮(去白)縮砂仁(五分) 干姜(一分,炮)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日三服。

    (《良方》)干姜丸治腸胃風(fēng)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干姜(炮) 濃樸(去皮制) 當(dāng)歸 阿膠(炮成珠) 龍骨(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機(jī)要》)防風(fēng)芍藥湯治飧泄身熱脈弦,腰痛微汗。

    防風(fēng) 芍藥 黃芩(各二錢)

    水煎空心服。

    (《機(jī)要》)蒼術(shù)防風(fēng)湯治泄瀉脈弦頭痛。

    蒼術(shù) 防風(fēng) 麻黃(各一錢) 白術(shù)(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局方》)胃風(fēng)湯治前證,及治大人小兒風(fēng)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及久瀉下后如豆汁,或下瘀血如魚腦,日夜無度,久不得愈者,三服必愈如神。(方見胃風(fēng)門。)

    (《宣明》)桂苓甘露飲治水不消,暑熱泄瀉,嘔吐或下痢。(方見暑門。)

    (《和劑》)六和湯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傷暑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小便赤澀。(方見暑門。)

    (《局方》)香薷飲治脾泄,暑瀉尤宜,水酒各一盞煎,水中沉冷服。

    (仲景)五苓散治泄瀉,暑熱嘔吐瀉泄,煎姜湯調(diào)。(方見傷寒門。)

    (《局方》)來復(fù)丹治正氣不足,暑熱霍亂泄瀉。

    硝石 硫黃(各五錢,瓦器內(nèi)用柳枝攪勻,慢火炒如法用) 五靈脂 陳皮 青皮(各五錢)玄精石(三錢)

    上各研為細(xì)末和勻,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用清米飲下,或淡姜湯下?!兑缀啞吩啤孟跏院?,佐以陳皮,其性疏快。硫黃且能利人,苦作暖藥以止瀉,誤矣。蓋由啖食生冷,或胃暑熱之氣,中脘閉結(jié),揮霍變亂。此藥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服之甚驗。

    (丹溪)酒蒸黃連丸治一切熱瀉。

    黃連(半斤凈,酒二斤,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干)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局方》)理中湯、治中丸治臟腑停寒泄瀉不已。(方見傷寒門。)

    (《機(jī)要》)漿水散治暴瀉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一兩,姜制) 附子(半兩,制) 干姜(炮) 肉桂 良姜(各二錢半)炙甘草(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漿水盞半煎至半盞,和渣熱服。

    (《機(jī)要》)白術(shù)散治泄瀉。

    白術(shù)(炒) 芍藥(炒) 甘草(炙。各三錢) 干姜(炮半兩)

    上如前法煎服,甚者加附子(三錢)。

    (《百選》)大藿香散治一切脾胃虛寒,嘔吐霍亂,心腹撮痛,泄瀉不已。

    藿香葉(二兩) 陳皮(去白) 濃樸(制) 青皮 木香 人參 肉豆蔻(面煨) 良姜(炒)大麥芽(炒研) 神曲 訶子(煨去核)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白干姜(半兩)

    上為粗未,每服六錢,水盞半、煨生姜一塊、鹽一捻煎服。水瀉滑瀉腸風(fēng)臟毒,陳米飲入鹽熱調(diào)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湯下。脾胃虛冷,宿滯酒食,痰氣作暈,入鹽少許,嚼姜棗湯熱服,胃氣呃噫,生姜自然汁一呷入鹽點服。此藥大能消食,順氣利膈。

    (《濟(jì)生》)大輪丸治腸胃虛寒,心腹冷痛,泄瀉不止。

    干姜(炮) 附子(制) 肉豆蔻(煨)

    上為末,每服五十丸,米糊丸,空心米飲下。

    (《和劑》)肉豆蔻丸治脾胃虛弱脹滿,水谷不消,臟腑滑泄。

    蒼術(shù)(制) 干姜(炮) 肉豆蔻(面煨) 濃樸(制) 陳皮(各四兩) 甘草(炙) 茴香(炒)肉桂 川烏(炮去皮臍) 訶子肉(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金鎖正元丹治腎虛泄瀉,小便頻數(shù),盜汗遺精,一切虛證。(方見虛冷門。)

    豆附丸治腸胃虛弱,內(nèi)受風(fēng)冷,水谷不化,瀉泄注下。

    肉豆蔻(面煨,四兩) 木香(二兩,不見火) 白茯苓(四兩) 干姜(炮) 肉桂 附子(制) 丁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良方》)茱萸斷下丸治臟腑虛寒,腹痛不止泄瀉,甚效。

    吳茱萸(二兩,炒) 赤石脂 川姜(各兩半) 艾葉(炒) 縮砂仁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分)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送下。昔趙從簡通判丁母憂,食素日久,苦瀉不止,日七八行,歲余。每服健中不過一二日復(fù)作。得此方而愈。后數(shù)年間遇泄瀉,服之即效。

    (《百選》)縮脾丸治滑瀉不禁。

    白術(shù)(炒) 赤石脂 肉豆蔻(面煨) 濃樸(姜制) 白姜(炮。各一兩) 附子(制)蓽茇 神曲(炒)

    上為細(xì)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和劑》)大已寒丸治沉寒痼冷,臟腑虛憊,心腹 痛,脅肋脹滿,瀉泄腸鳴,自利自汗。

    蓽茇 肉桂(各四兩) 干姜 高良姜(各六兩)

    上為末,水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丹溪)保和丸治食積瀉泄。(方見食積門。)

    (《良方》)調(diào)中湯治食滯瀉泄嘔吐,不思飲食。

    藿香 砂仁 蓬術(shù)(炮) 干姜(炮) 肉桂 茴香 草果(各一錢) 麥芽(炒) 益智 橘紅 蒼術(shù) 神曲(炒) 桔梗 甘草(炙。各半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脾積丸因食積作瀉。

    青皮 陳皮 三棱 莪術(shù)(煨。各三錢) 香附子(炒) 肉果 山楂 丁香 砂仁 檳榔 姜黃 濃樸(炒。各二錢) 黃連(三錢) 木香(錢半) 檀香 麥芽(各二錢) 蓽茇 白豆蔻(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溶蠟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

    (《和劑》)木香檳榔丸治傷食瀉。(方見積滯門。)

    (《寶藏》)感應(yīng)丸治食滯瀉泄將成痢疾。

    木香(不見火,二兩半) 肉豆蔻(二十個) 丁香(一兩半) 巴豆(二十粒,去膜去油)杏仁(二百四十粒,湯泡去皮尖用) 百草霜(另研細(xì),二兩)干姜(炮,一兩)

    上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豆杏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銀石器內(nèi)煮蠟數(shù)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于上,取蠟稱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nèi)熬令香熟,次下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nèi)乘熱拌和前項藥末成劑,油紙裹旋丸。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湯下。

    (經(jīng)曰下者舉之是也。)

    (東垣)升陽除濕湯(方見前。)

    升陽除濕防風(fēng)湯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血,慎勿利之。利之必致重病,郁結(jié)而不通也。以故舉其陽則陰氣自降。

    蒼術(shù)(制,四兩) 防風(fēng)(二錢) 白術(shù) 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上水二盞半先煎蒼術(shù),至二盞內(nèi)諸藥同煎,至一盞,食前熱服。

    (東垣)升陽益胃湯治陽氣下陷。泄瀉加桔梗。(方見脾胃門。)

    (東垣)補(bǔ)中益氣湯加豆蔻訶子 治內(nèi)傷脾胃,氣虛下泄。(方見內(nèi)傷門。)

    (《秘藏》)黃 補(bǔ)胃湯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腹中鳴。

    當(dāng)歸身 黃 柴胡 益智 陳皮(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升麻(二分) 紅花(少許)

    上咀,作二帖,每帖水盞半煎七分,去渣食遠(yuǎn)服。

    (經(jīng)曰滑者澀之是也。)

    (《發(fā)明》)禹余糧丸治滑泄脫下。

    禹糧石(煨) 赤石脂( ) 龍骨(煨) 蓽茇 肉豆蔻(制) 訶子(煨去核)干姜(炮。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醋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發(fā)明》)五神丸劫瀉不止。

    肉豆蔻(制) 龍骨( ) 赤石脂( ) 南木香 川木通(各等分)

    上為末,為梅肉搗爛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醫(yī)林》)固腸丸治泄瀉及痢疾,日夜無度。

    肉豆蔻(制) 附子(制) 龍骨(研) 阿膠(炒) 赤石脂(煨醋淬) 干姜(炮)木香 人參(各一兩) 沉香(五錢) 白術(shù)(炒二兩) 訶子肉(二兩)

    上為末,粳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震靈丹治腎泄滑泄不止。

    禹糧石(火 醋淬不計遍次,手捻得碎為度) 代赭石(制同上) 赤石脂(煨)紫石英(各四兩,杵碎入干鍋內(nèi),以瓦蓋口,鹽泥固濟(jì),候干,用硬炭火 通紅為度,出火毒二宿,研末用) 滴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五靈脂(各二兩) 朱砂(一兩,研)

    上為細(xì)末,糯米粉糊丸,小雞頭大,風(fēng)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紙入棗煎湯,調(diào)鐘乳粉少許,空心送下。

    (《良方》)斂腸丸治久瀉不止。

    木香 丁香 附子(制) 砂仁 訶子肉 罌栗殼(去筋穣) 川姜 沒石子 白龍骨 肉豆蔻(面煨) 赤石脂( ) 梓州濃樸(姜炒) 禹余糧(醋淬七次。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良方》)實腸散治泄瀉不止。

    蒼術(shù)(二錢,炒) 訶子(炮) 砂仁 肉豆蔻 陳皮 茯苓(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濃樸(姜制,一錢)

    上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食前服。

    (《良方》)丸寶飲調(diào)理脾胃止泄瀉。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炮) 訶子(去核) 茯苓 木香 藿香(去土) 炙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錢)

    上水盞半姜棗煎,食前服。

    訶子皮散治腸胃虛寒泄瀉,米谷不化,腸鳴腹痛脫肛,或作膿血,日夜無度。

    訶子皮(七分) 干姜(六分) 栗殼(去筋膜蜜炒) 橘皮(各五分)

    《本草十劑》云∶澀可以去脫。以粟殼之酸,微澀止收,固氣去脫,主用為君也。以訶皮之微酸,止收固血,治其形脫。橘皮微苦溫,益真氣升陽,為之使。以干姜大辛熱之劑除寒,為臣。上為細(xì)末,水盞半煎分,和滓熱服,空心再服全愈。

    棗肉丸治脾胃虛寒,或腸鳴泄瀉,腹脅虛脹,或胸膈不快,宜服。

    破故紙(四兩,炒) 木香(一兩,不見火) 肉豆蔻(二兩,面煨)

    上為細(xì)末,燈心煮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姜湯下。

    (《本事》)五味子散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

    上二味炒香熟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一人每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二次,名腎泄,服此而愈。

    (《發(fā)明》)白術(shù)中和湯治脾胃虛弱,飧泄不化者。

    白術(shù)(二兩) 陳皮(一兩) 半夏(八錢) 訶子肉(煨,八錢) 御米殼(七錢) 木香(三錢)山楂(五錢) 炙甘草(七錢) 白芍藥(一兩,煨) 白茯苓(半兩) 干姜(炮,半兩)

    上咀,每服八錢,加姜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或米糊丸亦可。

    (《良方》)橘皮散治脾胃虛寒,洞瀉不止,腸內(nèi)雷鳴,氣脹膨滿,冷氣痛。

    陳皮 白術(shù)(炒。各二兩) 訶梨勒(煨) 干姜(炮) 枳殼 官桂(去皮) 木香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檳榔(炮,一枚) 草豆蔻(煨,五枚) 半夏(制,三分)濃樸(姜制。各兩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前姜棗湯調(diào)下。

    (《澹寮》)四神丸治脾泄腎泄,清晨溏瀉。

    肉豆蔻(二兩) 破故紙(炒,四兩) 木香(半兩) 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生姜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鹽湯下。

    (《本事》)二神丸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兩) 破故紙(四兩,炒)

    上為末,以大肥棗四十九枚、生姜四兩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研膏入藥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秘方∶治水瀉及婦帶并效。風(fēng)化鍛石五錢、白茯苓一兩半,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一方∶用車前子炒焦為末,米飲調(diào)下一錢服。

    一方∶用生姜一塊打破,入艾一把同煎湯一盞,熱服。

    一方∶治水瀉不止,用黃連、濃樸各二錢或四錢,以生姜汁拌勻炒干,仍用生姜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服。

    《千金方》∶治水瀉無度,干姜末粥飲調(diào)一錢服之。

    《集效方》∶治吐瀉不止,四肢逆厥虛風(fēng),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漸暖,神識便省回陽,用天南星為末,每五錢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未省再服。

    《衍義》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知益脾止瀉,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治水。經(jīng)曰∶水勝則瀉。一男子夜數(shù)如廁?;蚪桃陨粌伤橹胂臏荽髼椄魅?,水一升,瓷瓶內(nèi)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shù)日便已。

    孫尚藥∶治虛氣傷冷,便作水瀉,日夜三二十行,泄不止。夏月行路暴瀉,以此備急,名朝真丹。用硫黃二兩,牛角研令極細(xì),枯白礬半兩同研細(xì)勻,蒸餅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鹽湯下。蠟礬丸亦能解急止瀉。(方見癰疽門。)

    《經(jīng)驗方》∶治泄驗,少進(jìn)飲食,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干,慢火炒令極熟,磨細(xì)羅過如飛面,懷慶山藥一兩,碾末入米粉內(nèi),每日清晨用半盞,再入砂糖二茶匙、川椒末少許,將極滾湯調(diào)食,其味甚佳,且不厭人,大有資補(bǔ)。久服之,其精寒不能成孕者亦孕矣,蓋有山藥在內(nèi)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