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直視者,目睛不能轉(zhuǎn)動(dòng)也。水精為志,火精為神,心使之也。傷寒直視為邪氣壅勝,冒其真氣,使神志不衛(wèi)于心,精氣不榮于目,則為直視,多不治也。衄家不可汗,汗則額上脈緊,直視不能動(dòng)??裱灾币晞t為腎絕,搖頭直視則為心絕,皆臟氣已脫也。直視喘滿不知人,下反循衣摸床者直視者死。
【下】其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wú)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非直視,乃內(nèi)實(shí)也,急下之,大柴胡湯,大承氣湯,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