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放射診斷學》 六、綜合分析

    上述胃腸道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xiàn),現(xiàn)按功能與器質性疾患,簡要綜合分析如下:

    (一)功能性異常

    功能異??梢允钦w性、亦可以是局部性。一般而言。它經常是器質性病變的前期表現(xiàn),或與器質性病變并存。其表現(xiàn)為胃腸道全部或局部的張力、蠕動、運動力及分泌等有不固定的功能性改變,有時可伴有形態(tài)與粘膜皺襞的非持久性變化。功能性改變,受內外多種因素影響,必須密切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不應片面地做為診斷依據(jù)。在中西醫(yī)結合的實踐中,X線檢查觀察到針刺足三里或中脘、合谷等穴位,可增強胃的蠕動、緩解幽門痙攣,從而利于鑒別一些功能性和器質性變化。例如胃竇部痙攣與器質性狹窄(瘢痕、腫瘤),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痙攣變小與瘢痕變形等。

    (二)炎性病變

    炎性病變的范圍,一般較廣泛,病變處與正常段的移行處是逐漸的,粘膜可正常,亦可因水腫使粘膜增粗模糊。慢性期粘膜可顯示增粗,甚至呈炎性息肉狀。晚期萎縮時,粘膜皺襞可變細。管腔大小一般無改變,但在急性期有痙攣時,可局限變窄;至慢性期大量纖維組織增生時,則可呈器質性狹窄,此狹窄段光滑、整齊。管壁的情況,視纖維組織的多少而定,少則管壁柔軟,多則管壁變硬。功能征象急性期時,常有激惹征;而慢性期出現(xiàn)管壁僵硬。管腔狹窄時,則運動功能明顯減弱,排空減緩。如炎癥向外擴散,可引起粘連或炎性腫塊。

    (三)潰瘍性病變

    潰瘍病變的直接征象為龕影。一般單發(fā),也可多發(fā)。多發(fā)性潰瘍一般較表淺。單發(fā)一般較深,甚至可穿透,形成穿透性潰瘍。重者可形成穿孔。慢性潰瘍可致粘膜皺襞集中,龕口附近有粘膜水腫是為月暈征。龕影正面為鋇斑影,側面像為輪廓腔外的乳頭狀影或尖頂狀、錐狀、刺狀影等。如為多發(fā)的小潰瘍,其側位像示邊緣呈鋸齒狀外觀;而正面像(雙對比)則為靶征。可伴有功能征象,如痙攣切跡等,慢性期狹窄時可致梗阻性病變。

    (四)腫瘤性病變

    其范圍較局限,病變與正常的移行段分界截然。良性腫瘤對粘膜的改變視其大小而定,小者改變不大,大者可使粘膜展平或推開。惡性腫瘤引起粘膜皺襞破壞中斷,早期則表現(xiàn)為局部增粗不平整。增生性病變引起充盈缺損,視缺損的輪廓光滑與否,邊緣是否整齊?缺損內有無鋇劑充填,管壁是否僵直等,據(jù)此以判斷其良惡性。如胃管壁僵直、蠕動消失。是為革囊狀胃,若侵及周圍組織,可觸有包塊,且該部位固定。包塊較大伴狹窄時,則會引起不全性或完全性梗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