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放射診斷學》 三、頭顱異常表現(xiàn)

    (一)顱內壓增加(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顱骨為一堅硬外殼,容量有限。某些顱內疾病,例如腦瘤或腦積水,使顱內容物增多,則壓力增高,進而引起一系列顱骨的改變。一般持續(xù)3~6個月即可出現(xiàn)X線變化,主要表現(xiàn)如下(圖2-22、23):

    顱內高壓所致蝶鞍改變

    圖2-22 顱內高壓所致蝶鞍改變

    兒童顱內高壓所致顱縫分離

    圖2-23 兒童顱內高壓所致顱縫分離

    1.冠狀縫 2. 人字縫

    1.蝶鞍改變是成年患者顱內壓增加的重要表現(xiàn)。早期改變?yōu)楹蟠餐患鞍氨彻琴|吸收,密度減低和輪廓模糊。進一步發(fā)展可見鞍底因骨質吸收而密度減低和輪廓模糊。鞍內病變可使蝶鞍增大,前后徑及深徑都增加,與顱內壓增加引起的蝶鞍改變不同。

    2.顱縫分離是兒童患者顱內壓增加的重要表現(xiàn)。由于兒童的顱縫尚未骨化,所以當顱內壓增加時即可分離。

    3.顱骨變薄、腦回壓跡增多及加深,這是顱骨受壓吸收的表現(xiàn)。

    (二)顱內占位性病變(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1.平片表現(xiàn)

    顱內占位性病變,如腫瘤及血腫等,可依它們占據(jù)的位置、大小、發(fā)展速度及內部結構(如鈣化)不同,出現(xiàn)多樣化X線表現(xiàn)。

    (1)顱內壓增加征象:無論那一種占位性病變都會使顱內壓力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常以蝶鞍變化出現(xiàn)較早,其變化如上述。

    (2)腫瘤鈣化:顱內腫瘤因壞死、出血、較易發(fā)生鈣化,囊壁及血管也可發(fā)生部分鈣化。鈣化不能表示腫瘤的大小,因不是瘤塊整體鈣化,故多數(shù)只能表示腫瘤的所在部位,例如顱咽管瘤(圖2-24)。

    側位片顯示鞍上顱咽管瘤鈣化及顱縫增寬

    圖2-24 側位片顯示鞍上顱咽管瘤鈣化及顱縫增寬

    (3)局限性骨質改變:鄰近顱骨的腫瘤可引起骨質增生,骨板變薄或骨質破壞。常見于大腦凸面腦膜瘤和膠質瘤。根據(jù)骨質改變可進行定位診斷(圖2-25)。

    (4)血管壓跡改變:由于腫瘤的血液供給豐富,可見局部血管壓跡增多和增粗,常見于腦膜瘤(圖2- 25)。

    (5)生理性鈣化移位:松果體位于中線,其鈣化可被一側占位性病變推向健側。

    右頂葉矢旁部腦膜瘤,右側位

    圖章-25 右頂葉矢旁部腦膜瘤,右側位

    右頂骨后上部顱內板增生,有一條增寬血管自腦膜中動脈前 枝分出引向骨增生區(qū)域。蝶鞍顯示鞍外腫瘤之典型征象:鞍背后床突消失,鞍底骨萎縮。

    2.腦室造影改變

    (1)凡位于一側大腦半球腫瘤,常使腦室系統(tǒng)中線結構(透明中隔,三腦室及導水管)向對側移位。對側側腦室擴大。根據(jù)腫瘤所在部位,患側側腦室可發(fā)生不同形式的壓縮變窄和移位,甚至完全閉塞。貼近腦室的腫瘤早期即可使腦室發(fā)生局部受壓變形(圖2-26,27)。

    大腦各區(qū)占位透明隔和第三腦室移位關系

    圖2-26 大腦各區(qū)占位透明隔和第三腦室移位關系

    (2)第三腦室、中腦及松果體腫瘤的主要改變?yōu)閮蓚饶X室發(fā)生對稱性擴大,移位不顯著,同時有全部或部分第三腦室狹窄變形。

    (3)后顱凹腫瘤除使兩側腦室對稱性擴大外,第三腦室也擴大,中腦導水管及第四腦室可發(fā)生移位、變形或閉塞等。

    必須指出,個別顱內腫瘤病例,氣腦造影可示腦室正常,無移位或變形,系大腦廣泛浸潤型腦膠質瘤。

    3.腦血管造影改變

    (1)顱內腫瘤在腦血管造影上的主要改變有二:一是血管移位,另一是病理血管及腫瘤的血循環(huán)。故腦血管造影,不僅能籍以確定腫瘤位置,還可為確定腫瘤的性質提供線索(圖2-28、29)。

    大腦半球各區(qū)占位病變腦室變形

    圖2-27 大腦半球各區(qū)占位病變腦室變形

    左額葉腦膜瘤

    圖2-28 左額葉腦膜瘤

    側位示大腦中動脈稍向后下移位,在額葉下部有瘤血管影。前后位示大腦前動脈明顯向右側呈弧形彎曲,大腦前動脈與中動脈形成“O”字形征。

    顱內腫瘤推擠鄰近的腦和血管,使血管發(fā)生移位、靠攏或分開、牽直或迂曲,因而可根據(jù)其改變情況進行定位。例如在正位片上,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說明該側大腦半球有腫瘤。在腦血管造影正位片上,因占位性病變位置不同,引起大腦前動脈側移位的形態(tài)亦異。可出現(xiàn)一些特殊X線征象,有助于定位。例如大腦鐮征(falx sign):當占位性病變位于額葉后部或頂部矢狀竇旁或大腦凸面偏上時,大腦前動脈的遠段因大腦鐮的阻擋而無移位或輕度向鍵側移位,其近段于大腦鐮游離緣平面則向健側急劇轉折,形如鉤狀,稱為大腦鐮征陽性。如占位性病變位于大腦鐮或其旁側,大腦前動脈近、遠段同時向健側呈圓弧形移位,無鉤形,稱為大腦鐮征陰性。額極征(Frontopolar sign)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如于額極或胼緣動脈分支處屈曲成角,指向患側,稱為額極征陽性。這是由于額極或胼緣動脈的牽拉作用所致,多見于頂顳部較大占位性病變。若額極或胼緣動脈失去牽拉作用,額極或胼緣動脈可與大腦前動脈一起移向健側,分支處呈十分光滑的弧形,稱為額極征陰性,多見于額葉前部占位性病變。又如在側位片上,胼周動脈及胼緣動脈下移、牽直,說明腫瘤在額葉或頂葉矢旁區(qū):大腦中動脈側裂段上移,分支集攏,說明腫瘤在顳區(qū),若該段下移,則說明腫瘤在額葉或頂葉。大腦中動脈側裂段上移,分去集攏,說明腫瘤在顳區(qū),若該段下移,則說明腫瘤在額葉或頂葉。

    根據(jù)腫瘤血管的形態(tài)、分布范圍、循環(huán)速度和動脈的來源等,可以判斷腫瘤的性質。如腦膜瘤可見供養(yǎng)動脈來自該側頸外動脈,腫瘤內動脈呈放射狀或柵欄狀排列,持續(xù)顯影時間較長;惡性膠質瘤的腫瘤內循環(huán)常表現(xiàn)為排列雜亂、粗細不等的血管,可見引流靜脈早期顯影等。

    (2)顱內血腫屬占位性病變。腦血管造影表現(xiàn)以血管移位為主,常見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腦外血腫除發(fā)現(xiàn)有血管移位外,還可見腦表面的血管與顱骨內板間有無血管區(qū)出現(xiàn)(圖2-30)。腦內血腫的造影表現(xiàn)與腦瘤的占位效應相似。

    額頂葉慢性硬膜下血腫前后位

    圖2-30 額頂葉慢性硬膜下血腫前后位

    圖示大腦前動脈向健側移位,大腦中動脈的未梢枝向內移位,額頂葉外上部顯示無血管區(qū)。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