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查古籍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凡諸病以小水少,則病益進。至于痘瘡,正當君火用事,是以心移熱于小腸,小腸移熱于膀胱,膀胱雖為津液之腑,必由肺氣之輸化而始出。若氣為火蝕,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秘澀,則熱毒無以走泄,發(fā)驚發(fā)搐,勢所必來,治又不可驟用涼藥,當利小便,以導去之。小熱不去,則大熱必生也。若痘稠密而小便赤少者,此因津液耗損,下焦少血也。不可妄利,反損真陰,徒增為喘、為渴之端。更有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因上焦閉,而下焦乃塞者,治宜清肺,猶滴水之物,上竅通而下竅乃出,故古方利水劑中,加以荊芥,或用吐法,并此意也。更有氣結(jié)于下而乃小便不通者,治直升之,蓋氣升行,而水自降下,然汗下利三者,古人并重用之,一妄皆可損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