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兒科學》 第四節(jié) 厭食

    厭食指小兒較長時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的一種病癥。本病古代的記載較少,1980年以來,經(jīng)過系統(tǒng)研究,總結(jié)了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規(guī)律,寫入了教材。目前,本病在兒科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尤在城市兒童中多見。好發(fā)于1-6歲的小兒。厭食指以厭惡攝食為主證的一種小兒脾胃病癥,若是其他外感、內(nèi)傷疾病中出現(xiàn)厭食癥狀,則不屬于本病。

    [病因病機]

    形成本病的病因較多。小兒時期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調(diào),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時,饑飽不一,或家長缺少正確的喂養(yǎng)知識,嬰兒期喂養(yǎng)不當,乳食品種調(diào)配、變更失宜,或縱兒所好,雜食亂投,甚至濫進補品,均易于損傷脾胃。也有原本患其他疾病脾胃受損,或先天稟賦脾胃薄弱,加之飲食調(diào)養(yǎng)護理不當而成病。因此,本病多由于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而致病,其他病因還有他病失調(diào)脾胃受損、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暑濕熏蒸脾陽失展、情志不暢思慮傷脾等,均可以形成本病。厭食的病變臟腑在脾胃,發(fā)病機理總在脾運胃納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diào)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小兒由于以上各類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損運納功能的失常。因病因、病程、體質(zhì)的差異,證候又有脾運功能失健為主與脾胃氣陰不足為主的區(qū)別。厭食為脾胃輕癥,多數(shù)患兒病變以運化功能失健為主,虛象不著,因飲食喂養(yǎng)不當,或濕濁、氣滯困脾,脾氣失展,胃納不開。部分患兒素體不足,或病程較長,表現(xiàn)虛證,有偏氣虛、有偏陰虛者。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以陰為用。故凡脾氣、胃陰不足,皆能導致受納、運化失職而厭食。

    [臨床診斷]

    1.長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食量顯著少于同齡正常兒童。

    2.可有噯氣、泛惡、脘痞;大便不調(diào)等癥,或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口干喜飲等癥,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3.排除其他外感、內(nèi)傷慢性疾病。

    [辨證論治l

    一、辨證要點

    厭食患兒一般癥狀不多,辨證要區(qū)別以運化功能改變?yōu)橹?,還是以脾胃氣陰不足之象已現(xiàn)為主。脾運失健證除厭食主證外,其他癥狀不多,無明顯虛象。脾胃氣虛證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等氣虛征象;脾胃陰虛證伴口舌干燥、食少飲多等陰虛征象。若因癥狀不多而辨證困難時,可重點從舌象分析證候。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為原則。宜以輕清之劑解脾氣之困,撥清靈臟氣以恢復轉(zhuǎn)運之機,俾使脾胃調(diào)和,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脾運失健證固當以運脾開胃為主治。若是脾胃氣虛證,亦當注意健脾益氣而不壅補礙胃,同時佐以助運開胃之品;若是脾胃陰虛證,亦當注意益陰養(yǎng)胃而不滋膩礙脾,同時適加助運開胃之品。在藥物治療同時應(yīng)注重飲食調(diào)養(yǎng),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才能取效。

    三、分證論治

    1.脾運失健

    證候:厭惡進食,飲食乏味,食量減少,或有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偶爾多食后脘腹飽脹,大便不調(diào),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膩。

    分析:脾胃不和,運化失健。脾氣通于口,脾胃不和則口不知味,因而食欲減退,飲食乏味,厭惡進食,食量較同齡正常兒童顯著減少。脾失健運,中焦氣滯則胸脘痞悶,胃氣上逆則噯氣泛惡,運化不健則偶爾多食便脘腹飽脹,脾失升清則大便偏稀,胃失降濁則大便偏于。患兒飲食數(shù)量雖少而質(zhì)量常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體尚可。舌苔白膩者為濕困脾陽之象。

    治法:調(diào)和脾胃,運脾開胃。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蒼術(shù)、藿香燥濕運脾,陳皮、砂仁理氣助運,雞內(nèi)金、焦山楂開胃消食。舌苔白膩加半夏、佩蘭燥濕助運;舌苔黃膩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濕熱;腹脹便于加枳實、厚樸理氣通導;·大便偏稀加山藥、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麥芽、萊菔子。

    2.脾胃氣虛

    證候: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zhì)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氣虛,運化力弱。脾虛運化乏力,胃納不開,故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精微轉(zhuǎn)輸不足,氣虛失養(yǎng),故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脾弱清氣不升,清濁相混,.致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zhì)淡,苔薄白,為脾胃氣虛之癥。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助運。

    方藥:異功散加味。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佐以陳皮理氣助運、焦建曲消食助運。舌苔白膩加蒼術(shù)、扁豆燥濕助運;脘腹作脹加木香、香附理氣助運;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溫運脾陽;水谷不化加山藥、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黃芪、防風固護衛(wèi)表。

    3.脾胃陰虛

    證候:不思進食,食少飲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黃,面黃少華,皮膚失潤,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shù)。

    分析:脾胃陰虛,失于濡潤。胃喜潤而惡燥,陰虛而胃腑失濡,受納、腐熟功能失職,因而不思進食;脾胃陰虛,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飲,苔少或花剝;水津不布,致皮膚失潤,面黃少華,舌上少津;陰虛生內(nèi)熱,致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脾養(yǎng)胃,佐以助運。

    方藥: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常用藥:沙參、石斛、玉竹滋脾養(yǎng)胃,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佐以香櫞皮理氣助運而不過于溫燥,谷芽、麥芽和中開胃而不過于消削。脾氣薄弱加山藥、扁豆補益氣陰;口渴引飲加天花粉、蘆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結(jié)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陰虛內(nèi)熱加丹皮、知母養(yǎng)陰清熱;夜寐不寧加酸棗仁、蓮子心寧心安神。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兒香橘丹每服1丸,1日2-3次。用于脾運失健證。

    2.兒康寧口服液每服lOmL,1日3次。用于脾胃氣虛證。

    二、針灸療法

    1.刺四縫常規(guī)消毒后刺出血,3日后重復1次。用于脾運失健證。

    2.艾灸足三里每日1次。用于脾胃氣虛證。

    三、推拿療法

    推補脾經(jīng)3分鐘,揉一窩風3分鐘,分陰陽2分鐘,逆運內(nèi)八卦3分鐘,推四橫紋4分鐘,推清天河水2分鐘。1日1次,14日為1療程。用于脾運失健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對兒童,尤其是嬰幼兒,要注意飲食調(diào)節(jié),掌握正確的喂養(yǎng)方法,飲食起居按時、有度。對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后脾弱失運的患兒,要加強飲食、藥物調(diào)理,使之早日康復。

    二、護理

    厭食矯治,不可單純依賴藥物。必須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如貪吃零食、偏食、挑食,飲食不按時等。注意少進甘肥厚味、生冷干硬之類食品,更不能濫服補品、補藥等。食物不要過于精細,鼓勵患兒多吃蔬菜及粗糧。對患兒喜愛的某些簡單食物,如豆腐乳、蘿卜干等,應(yīng)允其進食,以誘導開胃。

    [文獻摘要]

    《靈樞·脈度》:“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p>

    《幼科發(fā)揮·調(diào)理脾胃》:“兒有少食而易飽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陽,養(yǎng)脾之陰。宜錢氏異功散合小建中湯主之?!?/p>

    《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滿而惡食也。治當補益以開豁之,丹溪導痰運脾之法皆是也?!?/p>

    《本草崇原·蒼術(shù)》:“凡欲補脾,則用白術(shù);凡欲運脾,則用蒼術(shù);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shù)多而蒼術(shù)少;運多補少,則蒼術(shù)多而白術(shù)少?!?/p>

    [現(xiàn)代研究]

    汪受傳,尤汝娣,郁曉維,等。運脾方藥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1;11(2):75

    治療小兒厭食癥488例。中藥組脾運失健證用兒寶沖劑:蒼術(shù)、焦山楂各log,陳皮4g,雞內(nèi)金3g;脾氣不足證用健兒糖漿:黨參、茯苓、神曲各log,陳皮3g。對照組用濃復B液。療程1月。中藥組顯效44.8%,有效43.8%,無效11.4%;對照組顯效16.2%,有效27.9%,無效55.9%。中藥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并通過實驗,表明中藥具有增進腸道吸收、調(diào)節(jié)腸蠕動、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患兒頭發(fā)鋅、鐵、錳、鈷等多種必需微量元素作用。

    鄒治文.強壯靈治療小兒脾氣虛厭食癥的研究.中國醫(yī)藥學報1993;8(1):26

    應(yīng)用強壯靈(黃芪、茯苓、橘紅、黃精、青黛、雞內(nèi)金等)治療小兒脾氣虛厭食癥280例,設(shè)硫酸鋅對照組92例,療程3個月。結(jié)果強壯靈組治愈率79.3%,有效率93.6%,體重平均增加1.15ks,身高平均增加2.29eIB。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實驗研究表明,強壯靈有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顯著改善患兒頭發(fā)掃描電鏡所見的作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