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黃

    拼音注音Dì Huánɡ別名

    地黃、野地黃、酒壺花、山煙根

    英文名RADIX REHMANNIAE來源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干燥塊根。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qū)⒌攸S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稱“鮮地黃”,后者習稱“生地黃”。

    性狀

    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2~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guī)則疤痕。肉質(zhì),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多呈不規(guī)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長6~12cm,直徑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guī)則的橫曲紋。體重,質(zhì)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

    貯藏

    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shù)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松;散有較多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生地黃粉末深棕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方形,排列整齊。薄壁細胞類圓形,內(nèi)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形狀與一般薄壁細胞相似,內(nèi)含橙黃色或橙紅色油滴狀物。具緣紋孔及網(wǎng)紋導管直徑約至92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梓醇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茴香醛試液,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歸經(jīng)

    歸心、肝、腎經(jīng)。

    性味

    鮮地黃:甘、苦,寒。

    生地黃:甘,寒。

    功能主治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fā)斑發(fā)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疹。

    用法用量

    鮮地黃:12~30g。生地黃:9~15g。

    摘錄《中國藥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u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Gymnosporia variablis Loes.]采收和儲藏:8-......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ēn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茶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的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
  • 《中藥大辭典》:刺李拼音注音Cì Lǐ別名茶茹(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實。8~9月采將成熟果實,用白糖制成果脯備用。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河岸灌叢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3米......
  • 《中藥大辭典》:刺果衛(wèi)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別名扣子花、巖風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長刺衛(wèi)矛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濕巖縫中。分布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灌木,高達6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具四棱。葉......
  •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別名胡蒼耳、馬狼稈、馬狼柴、狗甘草來源豆科甘草屬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以根及果實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成熟后采,均曬干。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