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麻黃

    拼音注音Dì Má Huánɡ別名

    粟米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地杉樹(《貴州民間藥物》),鴨腳瓜子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番杏科植物粟米草全草。5~6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荒地沙土,及河壩等處。分布我國中部至西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直根較細(xì),黃白色。莖傾斜,有棱,多分枝,葉3~5片似輪生,根出葉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莖生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緝,無柄。歧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形,紅褐色,有短柄;花被5,分離;雄蕊3~5,與花被互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3,短。蒴果胞背開裂,種子多數(shù),圓腎形,棕黑色,有瘤狀突起。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淡微澀,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腹痛泄瀉,皮膚熱疹,火眼。

    《廣西藥植名錄》:"抗菌消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爛包寸口或塞鼻。

    復(fù)方

    ①治腹痛泄瀉:粟米草一兩,青木香、仙鶴草各五至六錢。水煎,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皮膚熱疹:地麻黃搗爛包寸口。(《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火眼:地麻黃嫩尖七朵,九里光嫩葉七張。兩藥混合搗爛塞鼻內(nèi),左眼痛塞右鼻孔,右眼痛塞左鼻孔。(《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瘜W(xué)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性味......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三條筋、三根筋、香葉、糯葉(《貴州草藥》),湄潭臺(tái)烏(《貴州藥植目錄》)。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間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或灌木......
  •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bào)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imula hypoleuca Hand.-Mazz.[P.forbesii Franch.subsp.hypoleuc......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ánɡ出處《廣西植物名錄》來源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的葉。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冬芽圓錐形,有白色絨毛,或僅邊緣有細(xì)柔毛。單葉互......
  • 別名駁骨丹、獨(dú)葉埔姜、白魚號、白花洋泡來源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狹葉醉魚草Buddleja asiatica Lour.的全株。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性味辛、苦,溫。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行氣活血。用于婦女產(chǎn)后頭風(fēng)痛、胃寒作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