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辛、甘。入手少陰經(jīng)。除風熱,開經(jīng)絡,導痰涎,行血氣,止消渴,解熱痢。治心悶發(fā)熱,頭風旋運目眩,心頭洋洋欲吐,中風失音,痰迷心竅,小兒心熱驚癇。配竹瀝、姜汁,治風熱、風痰。(氣虛不能食者用淡竹瀝,氣實能食者用黃荊瀝。)
取瀝法∶用新采黃荊莖截尺余長,架于兩磚上,中間燒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令人不睡,氣虛食少者忌用。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辛、甘。入手少陰經(jīng)。除風熱,開經(jīng)絡,導痰涎,行血氣,止消渴,解熱痢。治心悶發(fā)熱,頭風旋運目眩,心頭洋洋欲吐,中風失音,痰迷心竅,小兒心熱驚癇。配竹瀝、姜汁,治風熱、風痰。(氣虛不能食者用淡竹瀝,氣實能食者用黃荊瀝。)
取瀝法∶用新采黃荊莖截尺余長,架于兩磚上,中間燒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令人不睡,氣虛食少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