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銀不換

    《中藥大辭典》:銀不換拼音注音Yín Bú Huàn別名

    毛蔘箕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銀鎖匙、金線風(fēng)(《廣西中草藥》)。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防已科植物毛葉輪環(huán)藤。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潮濕山地、村旁、丘陵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似雞腸,褐黑色。莖纖細(xì)有縱條紋,嫩枝被毛。葉盾狀著生,三角狀闊卵形,長4~10厘米,寬2.5~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微缺或近截平,通常全緣,兩面被柔毛,緣毛甚密,長而擴展,掌狀脈9~10條;葉柄長1~4厘米,被倒向長柔毛。雄花序直立,系密傘花序復(fù)作圓錐花序式排列,腋生,具1~2回分枝,被長柔毛,雄花萼筒杯狀,下面被長硬毛,萼檐4裂,裂片闊三角形;花冠筒淺杯狀;聚藥雄蕊稍伸出;雌花序下垂,系密傘花序復(fù)作總狀花序式排列,雌花萼片2,近圓形,下面密被硬毛;花瓣2,橫長圓形,無毛;子房密被硬毛,柱頭裂片尖銳。核果初被硬毛,成熟時近無毛,骨質(zhì)的內(nèi)果皮背部兩側(cè)各有2行疣狀小突起?;ü谇锒?/p>化學(xué)成分

    全株含漢防己堿,根含2.81%,莖含0.11%,葉含0.09%,和少量粒枝堿。根莖含異漢防己堿、高阿莫靈堿。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散瘀止痛。治風(fēng)熱感冒,咽喉疼痛,痢疾,砂淋,跌打損傷。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止痛,散瘀。治咽喉炎,腹痛,牙痛,跌打損傷。"

    ②《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zhèn)痛利尿。治感冒風(fēng)熱,痢疾,砂淋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含漱。

    復(fù)方

    ①治外感風(fēng)熱:金線風(fēng)根五錢,干薄荷一錢,干山芝麻三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痢疾:金線風(fēng)、刺莧菜根、馬齒莧各一兩,水煎,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胃痛

    取金線風(fēng)根1錢,咀嚼咽汁,或研細(xì)粉吞服。治療50例,均在用藥后15~30分鐘止痛。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金線風(fēng)5錢,欖核蓮4錢,百部5錢,水煎2次,去渣濃縮至30~60毫升,每日1次頓服。10天為一療程,必要時續(xù)服第二療程。治療116例,一療程后近期治愈40例,顯效33例;服藥2個療程者71例,近期治愈32例,顯效12例。一般服藥2~3天后咳嗽減輕,痰變稀易咳出。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銀不換拼音注音Yín Bú Huàn別名

    九條牛、豬腸換、有毛糞箕篤、銀鎖匙、金線鳳、毛篸箕篤。

    英文名Root of Barbate Cyclea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毛葉輪環(huán)藤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clea barbata (Wal1.) Mier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挖,凈泥土,去粗皮,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潮濕山地、林邊、路旁、丘陵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毛葉輪環(huán)藤 草質(zhì)藤本。根長圓柱形,稍扭曲,直徑1cm左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莖纖細(xì)纏繞,有縱條,嫩枝被長柔毛。葉互生;中柄密被長柔毛,近盾狀著生;葉薄紙質(zhì)或近膜質(zhì),三角狀闊卵形,長5-10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微凹或近截平,兩面三刀面被柔毛,全緣,緣毛甚密,長而廣展,掌狀脈7-9條,自葉柄著生處放射伸出?;ㄐ蛞干▎涡?,雌雄異株;雄花為密傘花序排列成圓錐狀,具1-2回分枝,被長柔毛,雄花萼筒杯狀,背面被長硬毛,萼4裂,裂片闊三角形,花冠筒淺杯狀,雄蕊柱稍伸出;雌花序下垂,密傘花序排列成總狀,雌花萼片2,近圓形,背面密被硬毛,花瓣2,扁圓形,無毛,子房密被硬毛,柱頭裂片尖銳。核果扁圓形,初被硬毛,成熟近無毛,內(nèi)果皮骨質(zhì),背部兩側(cè)各有2行疣狀小突起。花果期8-11月。

    化學(xué)成分

    根含異谷樹堿(isochondrodendrine),左旋箭毒堿(curine),小檗胺(berbamine),防已諾林堿(fangchinoline),高阿羅莫靈堿(homoaromoline),輪藤環(huán)寧堿(cycleanine),粉防已堿(tetrandrine),異粉防已堿(isotetrandrine),木蘭花堿(mng-noflorine)及輪環(huán)藤酚堿(cyclanoline)。

    歸經(jīng)

    肺;大腸;肝;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散瘀止痛。主風(fēng)熱感冒;咽喉疼痛;牙痛;胃痛;腹痛;濕熱瀉痢;瘧疾;小便淋痛;跌打傷痛;扭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5g。研未,1.5-3g。

    復(fù)方

    ①治外感風(fēng)熱:金線風(fēng)根五錢,干薄荷一錢,干山芝麻三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②治痢疾:金線風(fēng)、刺莧菜根、馬齒莧各一兩,水煎,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胃痛:取金線風(fēng)根1錢,咀嚼咽汁,或研細(xì)粉吞服。治療50例,均在用藥后15-30分鐘止痛。

    2.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金線風(fēng)5錢,欖核蓮4錢,百部5錢,水煎2次,去渣濃縮至30-60ml,每日1 次頓服。10天為一療程,必要時續(xù)服第二療程。治療116例,一療程后近期治愈40例,顯效33例;服藥之個療程者71例,近期治愈92例,顯效12例。一般服藥2-3天后咳嗽減輕,痰變稀易咳出。

    各家論述

    1.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止痛,散瘀。治咽喉炎,腹痛,牙痛,跌打損傷。

    2.《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zhèn)痛利尿。治感冒風(fēng)熱,痢疾,砂淋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叢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別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出處《全展選編·內(nèi)科》來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溪邊或陰濕處。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叢枝蓼,又名:簇蓼。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
  • 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母豬精、細(xì)葉牛奶樹、石榕、奶汁草來源桑科叢毛榕Ficus comata Hand.-Mazz.,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廣東、貴州。性味甘、微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行氣,健脾利濕。主......
  • 《中藥大辭典》:叢毛榕根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 Gēn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小葉鉆石風(fēng)、奶汁草(《福建中草藥》)。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桑科植物叢毛榕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陰處。分布貴州、廣西、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
  • 拼音注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別名列胞耳葉苔、地蓬草、樹青苔來源藥材基源:為耳葉苔科植物串珠耳葉苔的植物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別名萬年、小羊芋。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塊節(jié)風(fēng)仙花莖基部膨大的節(jié)。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莖節(jié)的膨大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