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fù),所以主張溫補(bǔ)。
查古籍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fù),所以主張溫補(bǔ)。
《濟(jì)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duì)明.王肯堂《證治準(zhǔn)繩》中的女科,加以評(píng)釋圈點(diǎn)而成書。
畏石亭脂、砒石、磁石、荷葉、蕈灰、羚羊角、烏賊骨、黃連、甘草、飛廉、鼠尾、龜甲、生姜、地黃、羊脂、紫蘇子。惡錫、馬目毒公、羊血。
辛,寒。無毒。定心神,止驚悸,除狂熱,避諸邪。得蔥白、阿膠、糯米煎服,治胎熱橫悶。得苧根,酒水煎服,治胎動(dòng)欲墮。
凡用,只可煎汁借氣,以生藥力,勿入藥服,以消人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