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金銀花(五錢)甘草(一錢)人參(二錢)元參(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不須三劑也。畫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湯神效。凡服藥魔作祟遍,此銀花(五錢)甘草(一錢)人參(二錢)元參(一錢)水煎服(此方《方論》中無)。
此外,《兒科》中尚有“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將棄之,藥下咽即活”,《方論》及《石室秘錄》均無∶人參(三錢)陳皮(一錢)蟬蛻(五分)元參(二錢)當(dāng)歸(二錢)荊芥(一錢)水煎服此乃元?dú)馓摱鸩荒馨l(fā)也,故用人參以補(bǔ)元?dú)?,元參去浮游之火,陳皮去痰開胃,則三無礙而相得益彰。荊芥以發(fā)之,又能引火歸經(jīng);當(dāng)歸生新去舊消瘀血,蟬蛻解毒除風(fēng),世人何知妙法。初起時(shí)不可服,必壞癥乃可服。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金銀花(一兩)當(dāng)歸(一兩)白術(shù)(一兩)黃(二兩)薏仁(三兩)甘草(二其服藥之時(shí),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fā)疹者神效∶蘇葉(一錢)麥冬(二錢)桔梗(一錢)甘草(一錢)升麻(五分)生地(二錢)元參(三錢)青蒿(三錢)水煎服岐真人曰∶張真人〔方〕治四時(shí)之疹,余方治夏時(shí)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附張真人傳治四時(shí)疹方∶元參(三錢)麥冬(二錢)蘇葉(一錢)升麻(八分)天花粉(一錢)金銀花(三水煎熱服,無不神效,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小兒初數(shù)月,〔分量〕減半,一周〔歲〕外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癥而有水氣也∶柴胡(一錢)茯苓(二錢)桔梗(一錢)甘草(五分)黃芩(五分)竹葉(十片)燈心一撮水煎服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黃連一分;余可不必。有此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