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1.祛痰
適應癥:各種急癥見痰涎壅盛,呼吸急促。
方法:針膻中、中脘、內(nèi)關、豐隆。用瀉法不留針。
2.開竅
適應癥:各種急癥見痰涎壅盛,神昏不語。
方法:針人中、間使、大陵、豐隆。瀉法不留針。
3.泄熱
適應癥:高熱,神昏欲抽,體溫39℃以上。
方法:十宣放血,再針大椎、印堂、曲池、足三里。瀉法不留針。
4.降壓
適應癥:頭痛,血壓增高,脈弦,舌紅苔膩,血壓在160/100mmH克以上。
方法:先針十宣放血,再針風池、曲池、內(nèi)關、陽陵泉、太沖。瀉法可留針。
5.斂汗
適應癥:汗出不止,呼吸短促,精神不振。
方法:灸氣海,最少30分鐘。灸時防止燙傷,注意出汗、呼吸、精神的變化。
6.回陽
適應癥:汗多氣喘,肢冷脈微,神昏,陽氣欲脫。
方法:灸氣海30分鐘,針神門、太溪、足三里,補法可留針。
7.通便
適應癥:大便干燥不暢,腹脹矢氣。
方法:針天樞、大腸俞、上巨虛、列缺。瀉法,留針或不留針。
8.利尿
適應癥:小便短少,腹脹拒按。
方法:針列缺、氣海、三陰交,平補平瀉,可以留針。或灸百會、腎俞,指按三陰交穴。
9.醒神
適應癥:神志昏迷,叫之不應。
方法:取人中、勞宮、涌泉。強刺不留針。
10.止痙
適應癥:高燒抽搐,角弓反張。
方法:針十宣放血,另取人中、印堂、合谷、太沖、陽陵泉、昆侖、攢竹。強刺瀉法不留針。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1.祛痰
適應癥:各種急癥見痰涎壅盛,呼吸急促。
方法:針膻中、中脘、內(nèi)關、豐隆。用瀉法不留針。
2.開竅
適應癥:各種急癥見痰涎壅盛,神昏不語。
方法:針人中、間使、大陵、豐隆。瀉法不留針。
3.泄熱
適應癥:高熱,神昏欲抽,體溫39℃以上。
方法:十宣放血,再針大椎、印堂、曲池、足三里。瀉法不留針。
4.降壓
適應癥:頭痛,血壓增高,脈弦,舌紅苔膩,血壓在160/100mmH克以上。
方法:先針十宣放血,再針風池、曲池、內(nèi)關、陽陵泉、太沖。瀉法可留針。
5.斂汗
適應癥:汗出不止,呼吸短促,精神不振。
方法:灸氣海,最少30分鐘。灸時防止燙傷,注意出汗、呼吸、精神的變化。
6.回陽
適應癥:汗多氣喘,肢冷脈微,神昏,陽氣欲脫。
方法:灸氣海30分鐘,針神門、太溪、足三里,補法可留針。
7.通便
適應癥:大便干燥不暢,腹脹矢氣。
方法:針天樞、大腸俞、上巨虛、列缺。瀉法,留針或不留針。
8.利尿
適應癥:小便短少,腹脹拒按。
方法:針列缺、氣海、三陰交,平補平瀉,可以留針。或灸百會、腎俞,指按三陰交穴。
9.醒神
適應癥:神志昏迷,叫之不應。
方法:取人中、勞宮、涌泉。強刺不留針。
10.止痙
適應癥:高燒抽搐,角弓反張。
方法:針十宣放血,另取人中、印堂、合谷、太沖、陽陵泉、昆侖、攢竹。強刺瀉法不留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