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動脈粥樣硬化》 一、原理

    當光線通過一個渾濁介質溶液時,由于溶液中存在混濁顆粒,光線被吸收一部分,吸收的多少與混濁顆粒的量成正比,這種測定光吸收量的方法稱為透射比濁法。這一方法早于1959年Schultre和Schuick等報道應用于血漿蛋白與其抗體結合后形成復合物,導致濁度的改變,再進行透射比濁測定,一般采用抗體對抗原定量的透射比濁法,稱為免疫透射比濁法。其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形成復合物,通過測定復合物形成量的多少對抗原或抗體進行定量的方法。在介質溶液中,抗原與特異性抗體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形成復合物,一定的條件包括:①對抗體的要求,作為體液或組織中蛋白質種類很多,若要快速特異檢測,要求有單價特異抗體才能與抗原形成復合物。某一種蛋白質,有其特異抗體才能與該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進行定量,若抗體不純混雜有另一種或兩種少量的抗體,這種免疫復合物就不是單一復合物而是大雜燴,結果偏高;②抗原抗體比例適當,因免疫復合物形成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復合物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第二階段是初步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此階段是復合物交聯(lián)成大的網格狀結構;第三階段是復合物聚合產生絮狀沉淀。只有在抗原與抗體等價時即無過??贵w,此時,復合物的結合與解離處于平衡狀態(tài),其混濁程度達高峰。在抗體過量時,隨抗原量的增加而復合物形成也增加,其測定只能在反應曲線的左側進行(見圖18-4);③一般要求溶液中有非離子性親水多聚體促進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如聚二乙醇6000等。溶液pH為6.5~8.0之間為宜。載脂蛋白有形成兩性螺旋片(amphipathic helix)的特性,對脂質(特別是磷脂)有高度親和力,與脂質結合后有時會掩蓋抗原位點或構象改變,可以部分或完全喪失對抗血清的特異反應。為此,載脂蛋白檢測過程中有必要先暴露抗原位點,所用試劑有表面活性劑,尿素,鹽酸胍和吐溫等解離蛋白劑,或用四甲基脲脫脂或有機溶劑脫脂等暴露抗原決定簇等方法,血清脂蛋白顆粒中的載脂蛋白,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進行定量;④抗原不能過量,因為抗原過量,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不但不增加,反而會減少,光散射或光吸收減少,檢測結果反而偏低。

    抗原抗體反應曲線

    圖18-4 抗原抗體反應曲線

    在免疫比濁過程中,由于抗原抗體結合的三過程,從而導致光密度與濃度之間不呈線性關系,一般是3次方程曲線關系。若將抗原與抗體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動特征恰當地反映出來,需要經過3次方程擬合成近似直線化的曲線方程,再進行運算,免疫比濁中,采用終點法或速率法,用5個或7個不同梯度進行定標,經3次曲線方程求出一條能反映真實情況的濃度與光密度的關系曲線方程,才能作為定量的工作曲線。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