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ApoE在膽固醇與甘油三酯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正常人群中,10%以上的個體間血漿膽固醇水平的著異可歸究于ApoE基因的多態(tài)性。主要的ApoE等位基因有ApoE2、ApoE3和ApoE4。ApoE3在人群中的出現(xiàn)率最高,被認為較常見的ApoE基因。ApoE2與Ⅲ型高脂蛋白血癥相關(guān),而ApoE4在老年性癡呆?。ˋlzheimer's disease)患者中的出現(xiàn)率較高。這后一發(fā)現(xiàn)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即ApoE不僅在脂類代謝中至關(guān)重要,而且在其他的代謝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已有報道,ApoE參與組織損傷的修復(fù)、免疫調(diào)節(jié)以及調(diào)控細胞生長與分化。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更多新的ApoE功能及新的ApoE基因多態(tài)性會被發(fā)現(xiàn)。
表4-5列舉了一些已鑒定的ApoE基因的遺傳變異。表中同時列出了密碼子及其編碼的氨基酸的改變、特定ApoE基因變異型首先被鑒定出的那個民族、出現(xiàn)頻率、相關(guān)的高脂血癥型以及遺傳方式。
表4-5 ApoE多態(tài)性
1.除費城(Philadelphia)與華盛頓(Washington)兩地名外,其他的地名均未翻譯過來;
2.氨基酸代號:Cys-半胱氨酸;Arg-精氨酸;Glu-谷氨酸;Lys-賴氨酸;Gly-甘氨酸;Asp-天門冬氨酸;Ser-絲氨酸;His-組氨酸;Gln-谷氨酰胺;Trp-色氨酸;Val-纈氨酸;Leu-亮氨酸;Thr-蘇氨酸;Ala-丙氨酸;Pro-脯氨酸;
3:分布率:加百分號的分布率是根據(jù)檢測1000人以上的結(jié)果計算的;未加百分號的數(shù)值代表測出的攜帶ApoE多態(tài)型(包括純合子與雜合子)的人數(shù);
4:縮寫:N(Normal,正常)HC(hypercholesterolemia,高膽固醇血癥);FD(familialdysbetalipoproteinemia,家族性異常低密度酯蛋白血癥,含Ⅲ型高脂蛋白血癥)。
(源自:Knijff et al. Hum. Mutation4:181,1994)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ApoE在膽固醇與甘油三酯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正常人群中,10%以上的個體間血漿膽固醇水平的著異可歸究于ApoE基因的多態(tài)性。主要的ApoE等位基因有ApoE2、ApoE3和ApoE4。ApoE3在人群中的出現(xiàn)率最高,被認為較常見的ApoE基因。ApoE2與Ⅲ型高脂蛋白血癥相關(guān),而ApoE4在老年性癡呆?。ˋlzheimer's disease)患者中的出現(xiàn)率較高。這后一發(fā)現(xiàn)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即ApoE不僅在脂類代謝中至關(guān)重要,而且在其他的代謝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已有報道,ApoE參與組織損傷的修復(fù)、免疫調(diào)節(jié)以及調(diào)控細胞生長與分化。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更多新的ApoE功能及新的ApoE基因多態(tài)性會被發(fā)現(xiàn)。
表4-5列舉了一些已鑒定的ApoE基因的遺傳變異。表中同時列出了密碼子及其編碼的氨基酸的改變、特定ApoE基因變異型首先被鑒定出的那個民族、出現(xiàn)頻率、相關(guān)的高脂血癥型以及遺傳方式。
表4-5 ApoE多態(tài)性
多態(tài)性名稱1變異密碼 子核苷酸改變氨基酸改變2種族背景分布率3高脂血癥型4遺傳方式常見的ApoE基因型1.除費城(Philadelphia)與華盛頓(Washington)兩地名外,其他的地名均未翻譯過來;
2.氨基酸代號:Cys-半胱氨酸;Arg-精氨酸;Glu-谷氨酸;Lys-賴氨酸;Gly-甘氨酸;Asp-天門冬氨酸;Ser-絲氨酸;His-組氨酸;Gln-谷氨酰胺;Trp-色氨酸;Val-纈氨酸;Leu-亮氨酸;Thr-蘇氨酸;Ala-丙氨酸;Pro-脯氨酸;
3:分布率:加百分號的分布率是根據(jù)檢測1000人以上的結(jié)果計算的;未加百分號的數(shù)值代表測出的攜帶ApoE多態(tài)型(包括純合子與雜合子)的人數(shù);
4:縮寫:N(Normal,正常)HC(hypercholesterolemia,高膽固醇血癥);FD(familialdysbetalipoproteinemia,家族性異常低密度酯蛋白血癥,含Ⅲ型高脂蛋白血癥)。
(源自:Knijff et al. Hum. Mutation4:18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