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盞草

    《中藥大辭典》:金盞草拼音注音Jīn Zhǎn Cǎo別名

    金盞花、醒酒花(《宛陵集》詩注),金盞兒花(《救荒本草》),長春花(《綱目》),長春菊(《學(xué)圃雜巰》),金仙花、長春草(《現(xiàn)代實用中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菊科植物小金盞花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庭園多有栽培。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全株散生柔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長橢圓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頭狀花序頂生,有梗,直徑2厘米左右;總苞片綠色,線形,邊緣膜質(zhì);邊緣舌狀花,雌性,硫黃色,舌片先端3齒;中央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花托平坦,無托片。瘦果,背部具軟刺,最外列數(shù)個有嘴狀直生,內(nèi)列數(shù)個內(nèi)曲如環(huán)狀,無冠毛?;ㄆ谙募?。

    化學(xué)成分

    花含精油、苦味質(zhì)、樹脂、樹膠。

    功能主治

    ①《現(xiàn)代實用中藥》:"利尿,發(fā)汗,興奮,緩下,通經(jīng)。又治腸痔下血不止。"

    ②《廣西藥植名錄》:"降血壓。"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6~1.5錢。外用:搗汁涂。

    復(fù)方

    治腸風(fēng)下血:金盞草花十余朵,酌加冰糖,沖開水燉,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金盞草拼音注音Jīn Zhǎn Cǎo別名

    金盞花、醒酒花、金盞兒花、長春花、長春菊、金仙花、長春草

    英文名Marigol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救荒本草》:金盞兒花,人家園圃多種。苗高四、五寸,葉似初生萵苣葉,比萵苣葉狹窄而厚,抪莖生葉。莖端開金黃色盞子樣花。其葉味酸。

    2.《本草綱目》:金盞草,夏月結(jié)實,在萼內(nèi),宛如尺蠖蟲數(shù)枚蟠屈之狀。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金盞花的全草或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endula arvensis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全草切段,曬干,花陰干。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庭園多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小金盞花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約40cm。全株散生柔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約2cm,頂生,有梗;總苞片綠色,線形,邊緣膜南;邊緣舌狀花,雌性,硫黃色,舌片先端有3齒;中內(nèi)管關(guān)花,兩性,先端5裂;花托片。瘦果,背部具軟刺,最外列數(shù)個有嘴狀直生,內(nèi)列數(shù)個內(nèi)黃如環(huán)狀,無冠毛。花期夏季。

    性狀

    性狀鑒別 全株散生柔毛。葉互生,長橢圓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花序頂生干縮,有梗;總苞片綠色,澆形,邊緣干膜質(zhì);花托平坦,無托片?;ㄊ椟S色,味苦微酸。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異槲皮甙(isoquercitroside),蕓香甙(rutoside),水仙甙(narcissoside)[1]。

    地上部分含三匝類皂甙: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齊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

    藥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金盞草地上部分的糖甙1-5和水解產(chǎn)物5a均可抑制培養(yǎng)于雞胚細(xì)胞的皰疹性口炎病毒,僅一種化合物3可顯著抑制培養(yǎng)于HeLa細(xì)胞的鼻病毒(HRV)IB,可見皂甙對膜病毒作用更強(qiáng)[1,2]。

    2.其他作用 金盞草4種皂甙對1μg,苯并芘和極煙者具有致突變性尿液均有劑量反應(yīng)關(guān)系的抗突變活性[4]。金盞草地上部分提得的皂甙成分金盞草三匝甙具有深血作用[3]。

    新鮮植析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均大于干草[3]。

    性味

    味酸;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主腸風(fēng)下血;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全草鞋1.8-4.5g,花5-10朵。外用:適量,搗汁涂。

    各家論述

    1.《現(xiàn)代實用中藥》:利尿,發(fā)汗,興奮,緩下,通經(jīng)。又治腸痔下血不止。

    2.《廣西藥植名錄》:降血壓。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lán)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bǔ)血,通經(jīng)絡(luò),強(qiáng)筋骨。用于貧血,白細(xì)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別名山豆根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豆種植物白花灰毛槐樹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叢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高50~150厘米,黃綠色;嫩枝被有平貼的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豬母菜別名蛇鱗菜、白線草來源玄參科假馬齒莧屬植物假馬齒莧Bacopa monnieri (L.) Wettst.(Herpestis monniera H. B. K.)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性味微甘、淡,寒......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甜蜜蜜拼音注音Bái Huā Tián Mì Mì別名白花枝子花、蜜罐罐、戈壁青蘭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異葉青蘭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以全草入藥。夏季采收,曬干。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