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因胃中有火有痰。三因云∶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痛。
二陳湯加南星、黃芩。治食郁有熱吞酸。
面術(shù)丸治吞酸嘈雜。
宿砂 陳皮 炒曲 蒼術(shù) 曲丸。
方治吞酸濕熱所郁。
黃連(姜汁炒) 茱萸(炒) 蒼術(shù) 茯苓 湯浸。
吐清水 蒼術(shù)(陳壁土炒) 茯苓(一錢) 活石(炒) 白術(shù)(一錢半) 陳皮(五分) 煎服。
燥飲丸治痰飲心痛。
干螺殼(墻土上者) 蒼術(shù) 曲為丸。
木香丸治腐氣者,宿食也。
木香 蓬術(shù) 胡椒 半夏 干漆(炒煙盡各五錢) 宿砂 桂心 青皮(三兩) 附子(炮去皮臍) 山棱(醋炒) 白姜(一兩)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感應(yīng)丸治同前。
肉豆蔻 川姜 百草霜(各二錢) 木香(一兩) 蓽澄茄 山棱 油(各一兩) 巴豆(百粒去皮) 蠟(四兩) 杏仁(百粒去皮)
上除巴豆、杏仁外,為末,次下別研,巴、杏和勻,先將油煎蠟溶化,傾在藥內(nèi)和成劑,入舂內(nèi)杵千余下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溫湯送下。
《時(shí)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jiǎn)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shí)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shí)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因胃中有火有痰。三因云∶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痛。
二陳湯加南星、黃芩。治食郁有熱吞酸。
面術(shù)丸治吞酸嘈雜。
宿砂 陳皮 炒曲 蒼術(shù) 曲丸。
方治吞酸濕熱所郁。
黃連(姜汁炒) 茱萸(炒) 蒼術(shù) 茯苓 湯浸。
吐清水 蒼術(shù)(陳壁土炒) 茯苓(一錢) 活石(炒) 白術(shù)(一錢半) 陳皮(五分) 煎服。
燥飲丸治痰飲心痛。
干螺殼(墻土上者) 蒼術(shù) 曲為丸。
木香丸治腐氣者,宿食也。
木香 蓬術(shù) 胡椒 半夏 干漆(炒煙盡各五錢) 宿砂 桂心 青皮(三兩) 附子(炮去皮臍) 山棱(醋炒) 白姜(一兩)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感應(yīng)丸治同前。
肉豆蔻 川姜 百草霜(各二錢) 木香(一兩) 蓽澄茄 山棱 油(各一兩) 巴豆(百粒去皮) 蠟(四兩) 杏仁(百粒去皮)
上除巴豆、杏仁外,為末,次下別研,巴、杏和勻,先將油煎蠟溶化,傾在藥內(nèi)和成劑,入舂內(nèi)杵千余下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溫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