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山韮菜、土麥冬[廣東萬寧]
百合科吊蘭屬植物疏花吊蘭Chlorophytum laxum R. Brown,以全草入藥。夏季采收,曬干。
甘、微苦,涼。有毒。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蛇咬傷敷傷口周圍。
(1)本品全株以根部較毒。狗吃根2兩,7小時(shí)后死亡。
割雞刀,三稔草
莎草科三角草Scleria levis Retz [S. hebecarpa Nees],以根入藥。
浙江、福建、臺(tái)灣、華南、西南。
苦,溫。
孕婦忌服。
消腫解毒。主治毒蛇咬傷,小兒?jiǎn)渭冃韵涣肌?/p>用法用量
1~3錢。
山韭菜(《廣西藥植名錄》),土麥冬(《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廣西藥植名錄》
為百合科植物三角草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
生于濕潤肥沃的草地、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多年生草本。葉基出,線形,長20~30厘米,寬約0.3~O.6厘米,有一條明顯的中脈,基部擴(kuò)大抱莖,膜質(zhì),半透明??偁罨ㄐ驈娜~叢抽出,長于葉;花小,長3~5毫米,淡紫色,有柄,花被6裂;雄蕊6;子房無柄,3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蒴果三角狀,直徑6~8毫米,開裂,有種子3或2粒。種子圓形,直徑2~3毫米。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驀酸、皂甙。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微苦,涼。"
①《廣西藥植名錄》:"根:治黃疸,內(nèi)傷。"
②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內(nèi)服:煎湯,3~6錢(大劑1~2兩)。外用:搗敷。
犁鏵草、箭葉草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川滇盤果菊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enanthes henryi Dunn [Lactuca henryi Dunn; L.diuersifolia Van.]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川滇盤果菊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上部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具狹翅;葉片羽狀分裂,頂裂片大,近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近戟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疏齒或細(xì)齒;側(cè)裂片2-6對(duì),披針形或卵形;莖上部的葉漸小,近卵形,不裂。頭狀花序,在枝上部排成圓錐狀,花梗密被柔毛;每頭狀花序長約1cm;有小花6朵;總苞圓柱狀,長約9mm,內(nèi)層總苞片5;舌狀花淡紅色,長約7mm。瘦果圓柱狀,長約7.5mm,紅褐色;冠毛白色。
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味苦;性寒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乳癰;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痔瘡出血;外傷出血。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1.《廣西藥植名錄》:根:治黃疸,內(nèi)傷。2.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山韮菜、土麥冬[廣東萬寧]
來源百合科吊蘭屬植物疏花吊蘭Chlorophytum laxum R. Brown,以全草入藥。夏季采收,曬干。
性味甘、微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蛇咬傷敷傷口周圍。
備注(1)本品全株以根部較毒。狗吃根2兩,7小時(shí)后死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全國中草藥匯編》:三角草拼音注音Sān Jiǎo Cǎo別名割雞刀,三稔草
來源莎草科三角草Scleria levis Retz [S. hebecarpa Nees],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浙江、福建、臺(tái)灣、華南、西南。
性味苦,溫。
注意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主治毒蛇咬傷,小兒?jiǎn)渭冃韵涣肌?/p>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三角草拼音注音Sān Jiǎo Cǎo別名山韭菜(《廣西藥植名錄》),土麥冬(《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三角草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濕潤肥沃的草地、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葉基出,線形,長20~30厘米,寬約0.3~O.6厘米,有一條明顯的中脈,基部擴(kuò)大抱莖,膜質(zhì),半透明??偁罨ㄐ驈娜~叢抽出,長于葉;花小,長3~5毫米,淡紫色,有柄,花被6裂;雄蕊6;子房無柄,3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蒴果三角狀,直徑6~8毫米,開裂,有種子3或2粒。種子圓形,直徑2~3毫米。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驀酸、皂甙。
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微苦,涼。"
功能主治①《廣西藥植名錄》:"根:治黃疸,內(nèi)傷。"
②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大劑1~2兩)。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三角草拼音注音Sān Jiǎo Cǎo別名犁鏵草、箭葉草
英文名Herb of Smallflower Bracketplant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川滇盤果菊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enanthes henryi Dunn [Lactuca henryi Dunn; L.diuersifolia Van.]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川滇盤果菊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上部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具狹翅;葉片羽狀分裂,頂裂片大,近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近戟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疏齒或細(xì)齒;側(cè)裂片2-6對(duì),披針形或卵形;莖上部的葉漸小,近卵形,不裂。頭狀花序,在枝上部排成圓錐狀,花梗密被柔毛;每頭狀花序長約1cm;有小花6朵;總苞圓柱狀,長約9mm,內(nèi)層總苞片5;舌狀花淡紅色,長約7mm。瘦果圓柱狀,長約7.5mm,紅褐色;冠毛白色。
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乳癰;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痔瘡出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廣西藥植名錄》:根:治黃疸,內(nèi)傷。2.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